
第4章 新技术的推广
就在李小小准备大范围推广垄作法时,意想不到的阻力出现了。
首先是王婶家的惨败。王婶性子急,没等李小小指导完就自己动手起垄,结果垄太高太陡,一场大雨后全垮了,刚出苗的麦子被埋了个干净。
“我就说这法子不靠谱!“王婶坐在地头哭天抢地,“白白糟蹋了一季庄稼啊!“
接着是赵大伯的“创新“酿祸。他觉得李小小的垄太费工,就简化成“小土包“,结果排水不畅,麦苗烂根大半。
最严重的是村里大户周家的刁难。周家拥有全村三分之一的良田,当家的周老爷是个顽固的老古板。
“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凭什么要改?“他拄着拐杖,指着李小小的鼻子骂,“你个黄毛丫头懂什么农事?“
流言开始在村里蔓延:“听说用了那法子,地三年后就废了...“
“李家的麦子是长得壮,可我听县里的先生说,这种麦子磨的面有毒...“
“那丫头怕不是会妖法?怎么她摆弄的地就特别肥?“
李小小气得直跺脚,但也明白这是技术推广必经的阵痛期。她决定改变策略。
第一步就是开一场现场的观摩会。
李小小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光秃秃的试验田,突然一拍脑门:“得让数据会说话啊!“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惊讶地发现李家田边竖起了一排竹竿,每根竹竿上都挂着几束麦苗标本,活像一群被吊起来示众的囚犯。最前面还插了块木牌,用炭歪歪扭扭写着“第一届李家村麦苗选美大赛“。
“这丫头又整啥幺蛾子?“张老汉叼着旱烟袋,眯眼打量那些麦苗。
李小小手持一根细竹棍,像极了现代博物馆的讲解员:“各位叔伯请看,这是传统平作法的麦苗——“她戳了戳最左边那束蔫头耷脑的标本,“根须稀疏,茎秆细弱,活像没吃饱饭的。“
竹棍移向中间:“这是低垄区的,根系发达了些,但还不够精神。“
最后指向最右边那束根须发达、茎秆粗壮的麦苗:“再看咱们高垄区的选手!这根系,这茎粗,妥妥的健美冠军!“
王婶噗嗤笑出声:“小小啊,你这种地种出选美来了?“
“这叫直观教学法!“李小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几个竹筒,“来,大家摸摸看不同种植法的土壤。“
村民们轮流摸着竹筒里的土样。高垄区的土壤松软湿润,能捏成团又不粘手;传统区的则板结严重,活像被踩实的泥块。
最绝的是李小小设计的“根系观察窗“——她把不同种植法的麦苗种在侧面开窗的竹筒里,根系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哎哟!这高垄的根须比我老汉的胡子还密!“张老汉的惊呼引来一阵哄笑。
李小小趁热打铁:“现在报名学技术的,免费送竹制量垄尺!“话音未落,二十多个村民就挤到了登记桌前,差点把桌子掀翻。#####
而推广的第二步就是通过魔性顺口溜攻陷全村。
几天后的清晨,村里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童声。只见李江泰带着几个半大孩子,像游行似的在村道上边走边唱:
“垄高一尺二,庄稼长得帅!“
“沟宽一尺整,排水最稳妥!“
“豆麦间作好,土地不歇脚!“
“叶面刷肥水,产量往上飞!“
朗朗上口的调子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活像古代版的农业rap。路过的村民先是发愣,接着不由自主跟着哼起来。
李小小躲在墙角偷笑。这可是她熬了三个晚上才编出来的“农技神曲“,特意选了最魔性的调子,保证听一遍就忘不掉。
果然,不到三天,全村上下连八十岁的张老太都能哼上两句。更妙的是,这些口诀把复杂的农技要点浓缩成了简单好记的句子。
“老李啊,你家丫头这口诀神了!“王叔一边在地里起垄一边念叨,“'垄顶要压平,保墒又防风',我这种了一辈子地的都没想到这茬!“
李二牛起初还嘴硬不肯念,结果有天李小小撞见他在后院偷偷练习:“间作豆麦要配套,矮秆豆种最...最...“
“最妙!“李小小突然从草垛后蹦出来,吓得李二牛一屁股坐进粪堆里。
“你!“李二牛涨红了脸,突然灵光一闪,“'粪堆要盖土,肥效不跑路'!“
兄妹俩大眼瞪小眼,突然同时爆发出大笑。
这是李二牛第一次对妹妹的发明表示认可——虽然方式有点味道。
####
随着大家对新式种田法的接受,李小小开始了推广的第三步售后指导,并宣称垄不直不要钱。
“小小!快来我家看看!这垄起得跟蚯蚓爬似的!“村西头的赵婶隔着老远就喊。
李小小拎着工具箱就往赵家田跑。这已经是今天第五户“售后客户“了。
到了田里一看,好家伙!这垄起得七扭八歪,活像醉汉画的符。李小小二话不说,掏出随身携带的“神器“——一根系着石坠的麻绳。
“赵婶,这叫'坠绳法'。“她把绳子两端固定在田头田尾,石坠自然下垂形成垂直基准线,“顺着这条线修,保准笔直。“
不到半个时辰,歪歪扭扭的“蚯蚓垄“就变成了整齐的“琴键田“。赵婶非要塞给她两个鸡蛋当酬劳,李小小推辞不过,转手送了个自制的小工具——用竹片做的垄形修正器。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李小小的“售后指导“渐渐发展出了标准流程:
第一步,检查田块走向,确定最适合的垄向;
第二步,用特制的竹制标尺画线定位
第三步,亲自示范起头三垄;
最后,还要赠送一份“售后大礼包“——包括竹制量具、种植日历和写满口诀的小竹简。
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跑八户人家,走得脚底起泡。李大牛心疼妹妹,特意做了辆竹制小推车,载着她走村串户。车上挂着铃铛,一进村就叮当作响,孩子们追着喊“农师来啦!“。
有次指导完正准备回家,李小小突然被张老汉神秘兮兮地拉到一边:“丫头,我家那垄...垄...“
“垄又歪了?“李小小已经摸出工具。
“不是!“张老汉压低声音,“比你说的还高出两寸,结果苗长得特别好!“
李小小眼前一亮:“快带我去看!“
原来张老汉老眼昏花看错了尺寸,误打误撞创造了“超高垄“。经过观察,这种垄在沙质土上表现尤为出色。李小小立刻把这个意外发现纳入技术体系,编成了新口诀:“沙土地垄高,产量往上飙!“
秋收前最后一次全村巡检时,李小小站在山岗上俯瞰。曾经杂乱无章的农田,如今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标准垄沟,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她突然鼻子一酸——这些可都是她一手一脚带出来的“作品“啊!
“姐!“李江泰气喘吁吁地跑来,“村长说让你准备在秋收大会上讲话!“
李小小揉了揉发酸的小腿,突然灵机一动:“告诉村长,我要搞个'农业技术比武大会'!“
看着弟弟迷惑的眼神,她笑着解释:“就是比赛谁家垄起得最直,间作最合理,产量最高!奖品嘛...“她眨眨眼,“是个惊喜,这个要先保密哦……“
夕阳下,姐弟俩的笑声回荡在田野间。而在他们身后,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预告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