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一 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文学渊源

大江健三郎从12岁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他说: “12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并在自己的整个人生里显现出重要意义。”他家藏有鲁迅全集4种版本,有关鲁迅作品的书几乎全有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大江建三郎与鲁迅的结缘,得益于他的母亲。母亲在大江12岁时把《鲁迅选集》送到了年少的他的手里。据说,这本书是那位可敬的母亲于1935年得到的。而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934年,她在上海得到了由鲁迅、茅盾等人共同编辑的《译文》杂志创刊号,并一直珍藏在自己的家里。母亲对中国文学的挚爱直接影响了大江健三郎,使他在很小时就接受了中国文学的洗礼。于大江健三郎而言,不仅有从父亲那里接受的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而后一种影响往往更为直观和亲近,使得少年时代的大江从鲁迅等中国作家及其作品中领略了文学的美妙。不可否认,大江健三郎也接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作家的作品,但他对鲁迅情有独钟。他说阅读鲁迅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在被称为大江健三郎封笔之作的《别了,我的书!》出版后,细心的读者发现,在日文版封面红色书带上用醒目的白色大字写着:始于绝望的希望。这句话正源于鲁迅先生在80年前写下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但融进了他的想法。大江先生也说,他非常喜欢《故乡》的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大江健三郎也正是怀抱着对鲁迅的景仰和崇敬,以独特的大江文学,孜孜追求着绝望中的希望,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使命。

2006年9月,大江健三郎先生来中国访问,中国作协副主席金炳华将自己珍藏的线装四卷本《鲁迅墨迹精选》送给他,他爱不释手,紧紧抱在怀中,之后又迫不及待地打开函封,一卷一卷细看。由于这套书体积较大,回国时朋友劝他放到行李箱中托运,他却说,我要抱回去,如果飞机掉下来,我就和这套书一起死。俨然一个任性的孩子。但如此行为,正表明了大江先生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和珍惜。他早就对鲁迅为人的硬骨头精神和鲁迅文学的批判精神表示了极大的崇敬,而且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依然谦逊地表示:“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步也好。”还多次在讲座中提到鲁迅。也正是与鲁迅的这种不解之缘,使得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与鲁迅的文学创作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大江健三郎登上文坛,就引起了当时一些大评论家如荒正人、平野谦以及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大江健三郎及其作品的评论和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在这其中,关于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关系研究却可算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