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梁山再得将领
李逵挥舞着双斧,朝着呼延灼冲了过去:“呼延灼,今日就是你的死期!”呼延灼连忙招架,与李逵打得难解难分。
卞祥和余呈也加入战斗,一起围攻呼延灼、凌振,韩滔等官兵。
先说说凌振,此人以火炮为武器,那火炮威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射程足有十四五里远,因此得了个“轰天雷”的响亮绰号。在以往的战场上,凌振凭借这火炮远程攻击,不知立下多少战功。可这次,他实在是运气不佳。手下将士不小心遭遇了埋伏,一时间死伤无数。还没等那威力惊人的火炮发挥作用呢,兵力就已经折损了大半,凌振只能干着急。
再瞧瞧韩滔,他手持枣木槊,人送绰号“百胜将军”。平日里,他使起这枣木槊来,那是武艺精熟,虎虎生风。然而,今天面对卞祥等人的猛烈攻势,韩滔明显感觉有些吃力。
庞万春、雷炯和计稷在山上看到局势,也带着手下从山上冲下来,与敌军展开近身搏斗。
石宝和邓元觉在敌军后方杀得兴起,敌军毫无还手之力。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呼延灼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但梁山好汉们凭借着人多势众的优势,如潮水般不断地围堵上来,将他重重包围。最终,梁山好汉大破“连环马”阵,官军彻底败阵。
激烈的战斗持续不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呼延灼渐渐感到体力不支。长时间的拼杀让他的动作不再像起初那般迅猛有力,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与此同时,他的身上多处挂彩,鲜血从伤口处不断渗出,很快便染红了他那身原本鲜亮的战袍。可即便如此,呼延灼依旧顽强地战斗着,眼神中透着一股绝不屈服的狠劲,仿佛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不会倒下。
韩滔面对卞祥双方你来我往,交手三十几个回合后,韩滔渐渐体力不支,动作也开始迟缓起来,最终难以抵挡卞祥等人的进攻,被他们一举擒拿。
成功擒获凌振,韩滔也在这场战斗中被生擒活捉。而呼延灼尽管奋力拼杀,却也无力回天,呼延灼本人虽然勇猛,但在众多梁山好汉的围攻下,渐渐体力不支。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突然一支冷箭射来,正中他的肩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呼延灼心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深知此时若不拼死一搏,恐性命难保。于是他抖擞精神,施展出浑身解数,杀出一条血路。呼延灼趁机带领十几个残兵侥幸突围。他们没有前往济州城,而是慌不择路地逃往青州。
**呼延灼一行人抵达青州后,不知是何缘由,他决定为慕容知府效力。这一段新的经历,又将在江湖上掀起怎样的波澜,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战后,晁盖下令清理战场,安抚受伤的兄弟。他看着被俘虏的凌振,韩滔,心中思考着如何处置他们,虽说武艺不是一流,但也是108将中之人,而且品行比王英他们强多了值得招降。晁盖给吴用个颜色。
吴用心领神会在一旁说大声道:“晁天王,凌振,韩滔乃是朝廷名将,一身武艺高强。若能将他们劝降,为我梁山所用,那将是我梁山的一大助力。”
晁盖点了点头,也大声说道:“我也有此意。只是不知凌振,韩滔是否愿意归降。”
于是,晁盖亲自来到凌振,韩滔面前,说道:“凌振,韩滔两位将军,今日你们已见识了我梁山好汉的实力和义气。我等大部分兄弟皆是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之人,才落草为寇。但我们心中始终怀着替天行道的信念,希望能够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将军若肯归降,我梁山上下必定以礼相待,与将军一同共创大业。”
凌振,韩滔两位将军看着晁盖真诚的眼神,心中陷入了沉思。他们想起了自己在朝廷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和文官的压制欺辱,想起了这场战斗中梁山好汉们的英勇。渐渐地,他们心中的防线开始动摇。最终,凌振,韩滔对视一眼叹了口气,齐声开口说道:“晁天王,我等愿意归降梁山。但希望日后我等能够真正做到替天行道,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晁盖听了凌振,韩滔的话,大喜过望。他紧紧地握住凌振,韩滔两人的手,说道:“两位将军放心,我等必定牢记替天行道的宗旨,绝不做违背良心之事。”
从此,凌振,韩滔成为了梁山的一员,与众多好汉们一起,继续在江湖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而在风云变幻的北宋末年,这场于济州城精心策划的埋伏之战,梁山好汉们凭借着超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以奇谋妙计为剑,以英勇奋战为盾,一举大破呼延灼那令人闻风丧胆的连环马阵。此役,无疑在梁山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场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经典战役。注定成为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
战后的梁山好汉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之中。将士们的欢呼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这份胜利的喜悦传至天际。
然而,梁山众人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放松丝毫警惕。战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他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在吴用、公孙胜等人的指挥下投入到战场的清理工作之中。此时的战场,一片惨不忍睹的狼藉景象。敌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大地,宛如一片死寂的森林;破碎的兵器、铠甲、火炮、战马、粮草、倒伏的旗帜,散落得到处都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梁山好汉们穿梭其间,眼神专注而认真,仔细地收集着敌军遗留下来的每一件物资和武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东西。他们深知,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每一份资源都可能成为未来战斗中的关键助力。在清理战场的过程中,晁盖、吴用、公孙胜众人也不忘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局势。他们心里明镜似的,虽然此次成功击败了敌军,但这不过是朝廷派来的小股先头力量而已。真正的劲敌,是童贯亲自率领的那浩浩荡荡的将近十万人马。那可是朝廷为了彻底剿灭梁山,精心部署的精锐之师,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犹如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横亘在梁山众人面前。与童贯的大军相比,眼前这场胜利不过是牛刀小试,梁山众人对自身实力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们深知,若与童贯的十万人马正面抗衡,以目前的状况而言,恐怕凶多吉少,胜算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