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广东2:岭南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文旅广东的价值再发现

根据广东省官方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旅游外汇收入205.12亿美元,同比增长4.4%;接待过夜游客4.9亿人次,同比增长10.4%。文化产业方面的数据显示,作为文化大省,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7。

按此数据,如果将广东省2018年的旅游总收入与全国各城市GDP相比,则其超过了同年杭州市的GDP,仅次于武汉。

但有意思的是,文旅在广东整体经济格局和发展格局中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明显,哪怕是在“活力广东”被提出很多年以后(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描述广东很恰当的口号,但文旅色彩不太明显,尽管这个口号是文旅系统贡献的),外界好像也一直缺乏对广东基于文旅视角下的价值发现和表达。以至于有观点认为,文旅之于广东,曾经在很长的发展周期里都可谓一个略显尴尬的存在。试想,如果在广东增加一个GDP一万亿元以上的城市,存在感将会怎样?

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上一轮发展周期中,宏观上大家对文旅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晰有关(对文旅产业的综合价值更是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与广东总的经济体量较大和文旅产业的占比相对较小有关。更何况,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开放前沿”“制造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等标签太过亮眼,很容易形成“灯下黑”的现象。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省外,文旅广东的影响力都获得了快速的提升,而且,这一轮影响力的提升与文旅综合价值的再发现是同时发生的。

比如,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广东省文旅厅明确提出要推动“文旅广东”与“经济广东”相得益彰,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和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在10%以上;明确提出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战略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成为服务全省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主力军、生力军;还明确提出要不断调整优化文化与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演出、展览、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

这些表述本身就代表了新时代和新周期广东对文旅战略再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文旅产业自身产品和服务创新方向和模式的思考,都具有“重新发现广东文旅价值”的色彩,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当然,对于广东文旅而言,新时代文旅价值发现的逻辑和路径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提升存量文旅资源、文旅企业、文旅品牌和服务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外界对广东文旅现状的了解。比如:广东文旅产业产值很高,产生了长隆、华侨城这样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品牌,以及腾讯这样客观上为全国文旅产业发展赋能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文化产业增加值还是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广东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文旅具有综合性产业和流量型经济的特点,因此广东文旅产业对其他产业和领域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随着国家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广东省新一轮全面开放和转型发展的推进,广东文旅正在经历一系列新的价值再发现,并在无边界创新的逻辑之下,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拓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新的发展业态,这既有全国普适性的一面,也有广东独特性和引领性的一面。

比如,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和城市层面,都已经将文旅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来看待(广东更是开始将文旅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文旅产业不仅代表了软实力,还直接代表了硬实力。纵观全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在有些文旅资源禀赋较好、发展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文旅产业的增速更是几倍于当地的经济整体增速,成为拉动当地整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

不仅如此,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在新的发展阶段,广东省整体转型发展与广东文旅的转型发展正在迎来更加多元、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互动,这些互动的过程是重新发现广东文旅综合价值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广东文旅价值的最重要的逻辑依托、路径依托和项目依托。

这样的互动不仅体现在广东省正在践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中,还将体现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以及城市转型发展当中。

对于其他产业的转型发展而言,文旅视角将为其提供更丰富的也更具创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灵感与应用场景。比如,对于传统的灯具生产企业,常规的产品创新思路是尽可能在节能方面有所突破,在单个灯具造型上进行设计创新。但考虑到夜色经济越来越被重视,而且,针对夜色经济的场景创意,已经不仅仅是城市亮化的问题,还越来越强调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如果灯具企业能够基于对文旅消费和体验的精准洞察,进行更复杂的灯具研发和应用研发,将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拓展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不失为一种摆脱低端竞争的路径选择。

与城市的融合更是如此。比如,经过上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打造了城市公共绿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公共绿地的维护成本较高,越来越多的城市感受到了压力。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够结合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城市全域旅游的发展,创新性地利用这些绿地空间,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维护成本的问题,还将为城市文旅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支持。

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更加重视文旅产业本身的经济增长价值,还要重视对基于文旅要素的新消费、新场景和新生活的洞察,并将其作为价值挖掘和创新赋能的依托,这是广东文旅下一步价值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个每天都在发生大规模颠覆和重塑的时代,传统的分析改革增量和存量的框架边界有些模糊——几乎所有的改革本质上都是增量改革,增量改革不仅影响新一轮的发展成果,也是决定存量问题化解的根本因素,拥抱变化、适应变化将成为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省域文旅产业变革的新常态。

那么,广东文旅的增量又在哪里呢?

和全国的情况类似,在新一轮广东文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文旅产业激活的资源,较多地分布于最为边缘、最为遥远甚至是最为贫穷的地区。无论是在深圳文博会、广东旅博会,还是广东文化和旅游投融资对接会的现场,来自非珠三角地区的政府、项目负责人和企业都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些地区以稀缺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获得了投资机构和消费者的青睐。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这些相对落后地区找到了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和模式,客观上还为广东省的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甚至可以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广东有些地区所发挥的公共价值甚至超过纯粹的经济价值。

从投资和消费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文旅化开发后,将产生一大批面向新消费时代的旅游体验和休闲体验,甚至是旅居的体验。它们会是新一轮广东文旅产业发展中最具时代性和创意性文旅产品和服务诞生的场景资源。“上山下海”“进村入户”“民俗非遗”等,开始成为广东文旅新发展中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具体的例子之一是,最近几年广东大力推进的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传承和文旅开发,直接牵涉到大量落后地区村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南粤古驿道这一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赋能,以及一系列文创大赛、体育赛事以及古驿道的修复等项目安排,创设了丰富的文旅商品和服务供给,并开始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颠覆了传统的贫富认知和心态,还直接推动了当地脱贫,并有效地避免了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也正是基于此背景和逻辑,《乡愁里的广东2》在之前较多地聚焦于村落和乡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更边缘的一些元素,比如,南粤古驿道、非遗、美食、海岸线等,以及这些文旅元素背后鲜活的历史人文故事。

在地的,就是世界的。这些岭南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虽然在广东上一轮的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很多都不是主流资源和强势IP,但是,在新一轮文旅融合和产业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资源和元素的重要性正在快速提升,原生性和独特性的价值正在凸显。围绕这些资源和元素所展开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意,不仅让广东文旅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也更多地体现出在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人文魅力;不仅让广东文旅产业的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广东非珠三角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让广东文旅的本地消费链条进一步拉长,也将推动广东文旅以更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走向世界。

当然,如果你对这些相对严肃的产业问题不太感兴趣,也没关系,那就和我们一起来一次“不一样的广东”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