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邹进文[1]
摘要:“双一流”建设将极大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双一流”建设和加强本科教育。学科是知识的集成,是知识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广义的课程体系。学科与专业既要一体化建设,又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科 专业 一体化建设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时间,学科建设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本科教育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强调以本为本。以上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但在实践中,有些高校对于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专业建设的关系存在偏颇之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冷静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问题。
本文拟就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做一些不成熟的探讨。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一 何谓学科
人类在进行文明的创造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构建起各种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就是学科。据考证,汉语“学科”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欧阳修等编的《新唐书》载:“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2]这里的“学科”指学问的科目门类。孙光宪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北梦琐言》载:“咸通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这里的“学科”指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中,中国以“学科”一词,对译英语“discipline”“subject”等词。与许多中国古代汉语词语(如经济)的词义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同,古代的“学科”一词的词义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上与知识体系相似。这反映出中国学科体系发展的历史悠久性。
(一)中国学科分类简史
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其演进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关,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学科分类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学科分类。
中国古代从唐代开始就将学科分为四大部分:经、史、子、集。
经部的内容主要是政治、道德规范、教化等,它是国家立国的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亦主要考查经书的内容。中国经部的著作有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经书是慢慢增加的,由汉代的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增加了《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礼》扩充为《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扩充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由于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经书都是儒家经典。
史部的内容是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的国家,历代官私史乘汗牛充栋。这些史学著作有的是按年代顺序编的编年体著作,有的是以事件为纲编的纪事本末体著作,史部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年间诏定的二十四史。
子部内容为诸子百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包括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凡数学、天文历法、医学、艺术、阴阳五行等方面的著作均属子部。
集部为文学著作,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作品。农耕文明时代,生活节奏缓慢,文人雅士浪漫悠闲,文学成就辉煌,唐诗、宋词、元曲不断开拓中国古代文学的新境界。
第二阶段是中国近代的学科分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商业文明不断转型的过程,随着近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立足于农耕文明时代的经、史、子、集的学科分类方法不适合新的工商文明时代。
清朝末年,中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引进西方近代学科分类体系。1904年1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个近代教育法规,它将中国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格致科、工科、农科和医科八科,格致科即理科。从此,“四部之学”演变为八科之学,四部之学仅保留作为国家立国指导思想的经学科,反映了清末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取向。中国历代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甚至商人的子女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商科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工商文明发展在学科分化领域中最显著的表征之一。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制取消了经学科,将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基本延续了清末学科分类的做法,成为民国时期大学学科设置的基本依据。
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科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以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主要是对综合大学进行拆分,按国民经济的部门设立各种单科性大学。至于学科目录,并没有对民国时期的学科分类做大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科目录经历了四次调整。第一次是1983年,将学科分为10个科目:文学、理学、法学、农学、工学、医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民国时期,经济学归于法学科,这次学科目录调整将经济学从法学科中独立出来并取消商科,商科的有关学科归于经济学科,同时增加了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第二次调整是1990年,增加了军事学。第三次是1997年,增加了管理学。第四次是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所以,目前中国共有13个学科门类。
(二)学科建设
学科是知识的集成,是知识体系。学科建设重在知识的保护、传承和创造,创造知识的能力是衡量学科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创造能力越高,学科水平越高。学科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层次,学科水平越高,学校的层次也越高。国际上各种类型大学的划分,大体上是以学科发展水平为主要依据进行的。因此,建立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立一流学科。国家的“双一流”建设,理所当然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展开的。
学科建设应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建设不可能无所不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学校学科建设受资源约束。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有强大财力支撑的一流大学,也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学科建成一流学科。高水平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巨额投入,特别是需要优厚待遇延聘一流师资。任何大学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大学都要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大学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聚集学科人才。知识的创造是靠一流人才完成的,人才是立校之基,是一流学科建设最稀缺的资源。正因如此,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就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莫不是以尊重人才著称于世的。建设一流大学,要围绕有竞争力的学科引进一流人才,厚植学科发展之基。
第三,推出创新性成果。学科建设的成果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科发展水平的最突出的标志。在学风趋向浮躁的当下,要鼓励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锲而不舍的学术创新精神。在职称评审、科研奖励、学科评估等方面,一定要进行正面激励。
二 何谓专业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广义的课程体系。汉语“专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或者某种专门的学问的意思。南朝宋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献帝纪》载:“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3]这里的“专业”是指专门的职业。唐李峤《上张明府书》载:“峤西垂之贱吏耳,技非专业,未始存于剑书。”这里的“专业”是指专门的学问。
古代的职业培训是通过人对人、点对点的师徒制完成的,近代以后随着职业的分化、专门化,开始由学校设立专业来进行大批量的培养。专业实质上是职业训练的课程体系,具有职业导向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学校就要设立相应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专业建设亦有三大主要因素。
第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领袖人才,也要一般的管理人才,还要各种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同规格的人才,其课程体系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应由不同类型的大学完成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第二,推出高水平课程与选用高质量的教材。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确定了培养目标,就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各门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教材传授的,教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优选高质量的教材。一时间,受利益影响,各种教材充斥市场,需要采取断然措施加以治理。
第三,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但这些都是“术”,而不是“道”。现在许多大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术”上,不太重视“道”。教师的授课效果、水平,主要应看其授课内容,大学应有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科学方法。
三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各个高校进行学科建设的积极性。2018年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那么,高校应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呢?
(一)学科与专业应进行一体化建设
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使命是知识的创造,学科是研究者研究的平台,而专业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研究为导向的博士与硕士学位点是按学科进行划分的,而本科生是按专业进行划分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讲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前沿问题、治学经验是适宜的,但在本科课堂上应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这些是不适宜的。
在高等学校中,往往存在重视一流学科建设、轻视专业建设(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重视专业建设、轻视学科建设的倾向(主要是应用型大学),以上两种倾向都存在问题。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不能脱离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不能脱离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学科与专业应进行一体化建设。
任何大学都要重视学科建设,因为专业是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而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学科,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专业。“以本为本”在很多学科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学校有一定的道理,但据此就淡化、不重视学科建设是没有道理的。同样,任何大学都要重视专业建设。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知识的创造必须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否则学科建设就会偏离方向。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也可以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路径有异
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往往又存在矛盾。具体而言,高校知识的创新成果具有更高的显示度,教学活动的成果则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不太愿意抽出更多的精力从事专业建设,这就是通常所讲的科研与教学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下的中国高校普遍存在,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逐步加以解决。
大学管理者需要区别对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建设,可以多一点无为而治,让学者有更多的自由思考时间,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长期扎实研究,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大学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普遍存在行政干预过多、追逐短期收益(课题经费、各种奖励)的倾向,造成知识创造能力严重不足,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情况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学科建设。
但是,大学行政组织在专业建设方面必须有为,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如果无为而治,势必造成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编写教材、上课、为学生答疑等)上。大学在专业建设有为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正向与负向激励两方面加以实施。负向激励就是列出教师的负面清单,如明确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必须上本科课堂,否则就不能晋升职称,考核不合格。正向激励主要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区分出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采取荣誉奖励、待遇提升奖励等各种措施重奖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第5637页。
[2](南朝宋)范晔著,罗文军编《后汉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第64页。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Zou Jinwe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World-Class”initiative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Only by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we better carry out “Double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major is the platfor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 broad curriculum system.Disciplines and majors must be integrated,and differ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Keywords:Discipline;Major;Integrated Construction
[1]邹进文,男,湖南益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第5637页。
[3](南朝宋)范晔著,罗文军编《后汉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