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讲话与致辞

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李培林

(2017年7月15日)

今天,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筹备此次年会付出辛勤工作的上海同仁们表示衷心感谢!

昨天下午,中国社会学会召开了第十届理事会会议。会上进行了学会换届选举,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学会领导,我向他们、向新当选的李友梅会长,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新一届领导不辱使命,带领全国的社会学工作者努力进取,继续推进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发展。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社会学人所秉承的“志在富民”的学术追求。现在我国距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3年多时间了,全面小康社会将是怎样一种景况呢?那是一个人均GDP约1万美元中上收入的社会,那是一个城镇化水平约60%的实现巨大转型的社会,那是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的生活宽裕的社会,那是一个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社会,那也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的社会,那还是一个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提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的社会。

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依然很长,面临着各种难题。

一是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难题。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绝大多数是小农,每个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大约只相当于欧洲农户平均耕地面积的1/60~1/80,单靠农耕收入微薄。而目前“80后”农村青年已经很少务农,务农农民过早出现老龄化,很难再转移成非农劳动力。现在农产品价格也已经多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靠政府补贴财政压力很大,难以为继,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城乡差距太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软肋,也是我国面对的最大发展难题。

二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难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收入差距扩大容易缩小难,拉美一些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近十几年来采取了各种措施缩小差距,但收效很慢,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出现收入差距重新扩大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8年到达顶点,近年来持续缩小,但十分缓慢,2016年又出现微小反弹。所以,缩小收入差距、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国社会学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三是如何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成长、扩大消费的难题。从经济方面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原来拉动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投资和出口,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明显减弱,国内消费对于拉动经济的作用凸显,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这种消费贡献率的快速增长,主要还不是缘于国内消费出现超常规的增长变化,还是缘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显著减弱而产生的相对比例变化。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从国际比较来看仍然偏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家庭债务快速增长,中等收入消费主体难以形成,就会出现大众消费瓶颈。因此,需要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大众消费,使国内消费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稳定支撑,这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四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难题。我国近40年实现了经济年均增长9%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在这种巨变中,我们既面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治安等利益矛盾问题的社会治理,也面临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脆弱、价值观念冲突、社会心态焦虑等引发的难以预测的新型社会风险;既面临如何保持社会活力的问题,也面对怎样保持和谐稳定的问题。

五是解决好福利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难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生活改善,人们的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福利诉求也不断攀升。但经济发展是周期波动的,而福利通常是刚性增长的,要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防止空头承诺,防止政府财政和债务危机带来的政治风险,特别是要防止民粹福利主义绑架民意。

这一类的发展难题还有很多,我国社会学要继承老一辈社会学家优良传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民生、关怀底层,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要加强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社会学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发挥社会学证实、解释和预测的优势。

各位同仁,让我们脚踏实地、潜心研究,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时代的期望,用更优异的学术成果,开创社会学的美好未来。

预祝本次社会学学术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