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班坝”部落和肖氏家族的由来

我们家族的佤姓是“西涅”,这一姓氏在佤族《司岗里》传说中,是佤族从司岗出来后,分星星肉时产生的姓氏。汉族文化传入阿佤山以后,岩帅地区的“西涅”姓借用汉族的是“肖”姓,我们的家族也随了汉族的“肖”姓。

听班坝部落老辈人传说,我们肖氏家族的先祖最早与佤族祖先一起,居住在缅甸的瓦城,因为战争,退居中、缅、泰三国边境,在边境上建起一个叫“景栋”的城池,因为外族的入侵,再度折头北上,在今佤邦境内的曼惹建立了新寨。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十八道寨门的大寨子——曼惹大寨,汉语将它叫作“大勐兴”。

南明桂王李定国部队,在班老开办茂弄银厂后,又到曼惹辖区办起了一个“桂家银厂”,因为曼惹大寨的肖氏族长非常能干,深得桂家的赏识和信任,不久就被桂家封为达滚(“圈官”的意思),并在曼惹大寨对面的山坡上创建了曼惹小寨,汉语叫小勐兴。达滚病逝后,他的儿子达社按照达滚的嘱托,一路北迁,迁到今天“班坝”这个地方建寨定居下来,因为来自“曼惹寨”,当时的“班坝”被叫作“曼惹”。

达社过世后,由达介、达勾、达朵相继任族长圈官。在达朵任族长圈官时,原来生活在阿佤山中心区的“赛叟”姓,在族长达帅的带领下来到附近建寨,并依族长的名字叫“岩帅”,也就是现在的岩帅大寨。在一次岩帅寨与糯波寨的械斗中,因为战败,根据事先的约定,包括曼惹寨在内的默河以西原属于糯波部落的十多个寨子,便一齐划归了沧源勐角董土司管辖。因为双方谈判划界的地点是在曼惹寨后的山上,从此曼惹寨也被称为“班坝”,意为“划界”“分开”的地方。曼惹寨也被一分为二,其中归属沧源勐角董土司管辖的叫作“大班坝”,归属澜沧糯波官家管辖的叫作“小班坝”。

光绪十六年(1890),镇边直隶厅流官首次派驻岩帅地区,并以岩帅为中心,在班坝设大营驻军,加委各大寨头人为粮长,负责征派军粮、土地税及鸦片、门户钱。岩帅新旧大小头人被任为郎家,兼办外寨应缴粮税。岩帅不仅逐渐成为附近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势力也不断壮大,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周边的18个寨子,并任命了18个郎家。当时接任班坝寨圈官的是我的爷爷达门。达门有两次婚姻,与发妻生育3个儿子。发妻过世后,又与岩帅官家达帅的孙女耶茸结为夫妻,又生育2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夭折,第二个儿子叫尼奖,也就是我的父亲肖哥长。传说爷爷达门武艺高强,在周边部落中很有威信,对当时的镇边厅恶官有威胁。1900年,镇边厅官员想借一些粮长上交粮款数额不足,震慑不服从镇边厅管理的头人,便以通知到岩帅驻军哨所开会为名,将爷爷达门和其他两三名头人一起杀害。这就是班坝人所说的“达门事件”。达门被杀后,他的三子萨姆改继任班坝圈官,村民俗称达改。那时,我的父亲肖哥长只有6岁,按照佤族风俗,离开了母亲,寄居在哥哥达改家。

清兵杀害达门和几位头人的行为,激起了班坝和周边寨子的仇恨和愤怒,岩帅周边的佤族寨子和拉祜族寨子一同发起暴动,将驻岩帅的清兵全部消灭在离岩帅不远的班坝寨子外。继任班坝圈官达改害怕清军前来报复他,留下弟弟肖哥长一人留守班坝,自己领着全家搬到小黑江对岸的南协弄(即大南协)去避居。好几年后,才在双江彭琨“彭大人”的斡旋下,回到大班坝。为避免与官府打交道,达改在班坝上寨与下寨之间找了一处森林茂密、比较偏僻的地方居住下来,遇到官府有要事非要找他时就让上寨的人到他家通知他。以后又有些族人在他家旁边盖了些房子,后来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班坝中寨。这时父亲肖哥长已经长到十四五岁了。过了两年,便与同寨的姑娘叶腊结婚,按照佤族习惯分家另立门户过起了日子,并开始协助哥哥处理本寨的一些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