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11):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十年间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的发展

2005~2015年也是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取得重大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相关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不断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相关研究会议和论坛常规化,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政策相关内容,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一)期刊论文

从相关社会政策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呈现先逐步上升至最大值,尔后略有下降而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2006年,相关社会政策论文总数仅为873篇,尔后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1426篇,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是,幅度较小,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每年的论文数均超过1200篇。而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来看,发展趋势与论文总数基本一致。2006年CSSCI论文数量为223篇,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508篇。尔后有所下降,每年的数量均超过了350篇。由此可见,总体来看,现阶段社会政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具体从各个研究领域的情况来看,其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的情况与总体状况一致。例如,从社会保险相关研究论文来看,2006年论文总数为276篇,CSSCI论文为116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总数为555篇,CSSCI论文数为384篇,尔后略有下降,每年保持基本稳定(如图1所示)。

图1 2005~2015上半年社会政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

说明:论文数量指的是社会政策及各项政策的论文数量,主要以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反贫困政策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6月14日。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关于社会政策议题的研究,有对相关国际经验的总结,如关信平(2008),周云(2008),周超、汪广龙(2014)等。不少专家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特点、主要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杨团(2006)、关信平(2008)、岳经纶(2009)等。还有对社会政策公正性(朱文兴,2006)、发展性社会政策(王思斌,2008)、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政策议题(关信平,2009;顾昕,2013)、积极社会政策(王思斌,2015)等的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保险政策相关议题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可能的方面。包括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如俄罗斯养老保险(雷丽平,2010)、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杨斌、丁建定,201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演变及政府责任,如生育保险的发展等(覃成菊、张一名,2011);制度整合和运行,如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研究(申曙光、易沛,2014);保险制度的再分配问题研究,如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等(张勇,2010);社会保险“五险整合”运作模式研究(杨燕绥、张曼,2010);社会保险的城乡统筹问题和制度,如养老保险统筹(丁建定、张尧,2014);社会保险的政策效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影响因素等(封铁英、熊建铭,2014);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等(李佳、吕学静,2013);社会保险参与的激励机制(封进,2013);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李时宇、冯俊新,2014);社会保险的筹资体系(郭林、丁建定,2013);社会保险个人账户(杨斌、丁建定,2012);现行社会保险法律及制度分析(仇雨临,2011);道德风险(黄枫、甘犁,2012);等等。社会保险相关研究也涉及社会各个不同群体,如农民工(蒋云赟,2013)、流动人口(秦立建、惠云、王震,2015)、非正规就业者(肖金萍、胡培兆,2014)、家政工人(胡大武,2012)等。

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议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涉及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谢涛,2006),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定位(洪大用,2007;顾昕、高梦滔,2007),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目标等(关信平,2006),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建构的原则与途径(丁建定,2009),构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吴学军,2006;顾昕,2007)等;社会救助立法问题(丁建定、张巍,2011)及对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分析(唐钧,2014)等;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张浩淼,2011;韩克庆,2015)与创新等(彭华民,2015)等。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相关内容和领域: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及规律(刘继同,2006)、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彭华民,2010)、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周沛,2007;韩克庆,2008)、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王思斌,2009;林闽钢,2011;李迎生,2014);中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成海军,2011),社会福利的发展路径(景天魁,2013)、发展战略(林闽钢,2015)、发展取向(郑功成,2013)以及制度完善(丁建定、何三毛,2015)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和总结了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经验(杨敏、郑杭生,2013)等。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反贫困政策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相关内容: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王大超、马园园,2008)、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回顾(黄英君、苗英振、蒋径舟,2011)、评价和展望(魏后凯、邬晓霞,2009)、中国贫困状况(唐钧,2015)、反贫困(王曙光,2011)、反贫困治理结构(张欣、池忠军,2015)。关于农村贫困和反贫困问题、政策的研究最多,涉及农村反贫困的目标(赵曦、熊理然,2008)、模式(李迎春、龙方、郭时印,2008)、战略(刘艳梅,2006)、治理结构(刘娟,2012)、政策反思(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2007)、制度研究(范永忠、范龙昌,2011)等,以及一些地区的调查研究(贾琼、南平,2009)等。可见,由于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关于农村贫困和反贫困政策相关议题的文章较多。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教育政策的研究既涉及宏观层面,如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黄忠敬,2007)、价值追求(李孔珍、洪成文,2006)、评估体系(范国睿、孙翠香,2012;胡伶,2008)、政府责任(刘复兴,2008)、教育政策执行(庄西真,2009)、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问题(石火学,2010)等。也有不少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研究教育政策及相关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钱再见、耿晓婷,200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议题(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2010)等。此外,也有学者对教育政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如研究的类别和特征等(卢乃桂、柯政,2007)。

近十年来,我国关于特殊群体相关社会政策的研究也涉及教育、就业、反贫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例如残疾人相关政策的研究也不断拓展和深化,主要涉及残疾人就业(王雪梅,2006;许洁明、刘苏荣,2012)、特殊教育(钱丽霞,2009)、基本公共服务(刘琼莲,2014)、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周沛,201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学雄,2010)、扶贫政策(万海远、李超、倪鹏飞,2011)等。关于老年人的政策研究,其内容也较多,例如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褚福灵,2013)、高龄津贴制度(王晓晨,2008)、照料体系(桂世勋,2008)、社区养老体系(景天魁,2015)等。而关于妇女相关政策的研究也较为多元,如女性参与政治的政策(刘桂芝,2012)、妇女健康政策(刘春燕,2013)、女性就业保护政策(宁国良、李雪芹,2013)、贫困及相关政策(王爱君,2013)等。而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政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何玲、李兵,2007)、留守儿童(李斌强、赵鹏程,2016)、贫困儿童(刘精明、杨江华,2007)等弱势儿童群体,以及青少年犯罪及司法(张鸿巍,2011)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胡曙东,2013)等问题的研究。

(二)学术著作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相关的学术著作层出不穷,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研究的视角也较为多元。从社会政策的主题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张秀兰,2007),社会政策评论,如社区发展与社区福利(王春光,2013)、社会政策论(张敏杰,2015)、当代社会政策研究(杨团,2007)等。

关于社会保险政策研究的学术著作相当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关于社会保险总体的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杨燕绥,2011)、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构建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蒋云赟,2013)等。关于养老保险等的有,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郑功成,201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评估(李珍,2013)、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邓大松,201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研究(褚福灵,201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华迎放,2014)等。关于医疗保险的有,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赵曼,2007)、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集中地区医疗保险研究(吴传俭,2014)等。关于工伤保险的有,工伤保险法体系(郑晓珊,2013),工伤保险预防制度研究目标、机制与条件(余飞跃,2014)等。关于失业保险的有,中国失业保险历史回顾及其思考(翟志俊,2009)、中国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问题研究(沈水根,2013)等。

关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著作,在社会救助制度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林闽钢,2012)、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姚建平,2007)等。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韩克庆,2011)、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林闽钢,2012)、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彭华民,2009)等。

关于反贫困政策的著作有,基于农户行为逻辑的区域反贫困理论与实证研究(颜廷武,2015)、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赵曦,2009)、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2012)等。

关于特殊群体相关社会政策研究的著作也较多。近年来关于残疾人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人权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郭春宁、郑功成,2014)、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郑晓瑛、程凯,2015)等。老年人相关政策研究主要有,香港与内地老年社会福利模式比较(田北海,2008)、中国农村老龄政策研究(张恺悌,2009)、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刘苓玲,2009)、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倪娜,2012)、老年福利制度研究(杨立雄,2013)等。妇女相关政策研究的著作有,妇女法研究(李明舜、林建军,2008)、中国妇女问题(郭箴一、许嘉璐,2014)、东西文化经典中的女性与性别研究(贺璋瑢,2013)等。未成年人及儿童相关政策的研究著作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张明红,2008)、未成年人犯罪特别处遇研究(沈玉忠,2010)、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司法实践(顾军,2010)、儿童福利论(王雪梅,2014)等。

关于领域社会政策研究的学术专著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育政策研究的有,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刘欣,2008)、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张乐天,2009)、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范国睿,2011)等。关于就业社会政策研究的有,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杨伟国,200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陈跃,2011)、中国积极就业政策(莫荣,2015)等。关于住房政策的有,住房制度改革(朱亚鹏,20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蔡荣生,吴崇宇,2012)、住房保障政策研究(张跃松,2015)、中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研究(邓宏乾,2015)等。关于卫生公共服务政策的研究有,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解垩,200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樊立华,2014)等。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关于各项具体政策的研究的学术专著较多,对促进社会政策相关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社会政策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社会政策学术会议情况

到目前为止,社会政策的相关学术会议及论坛逐步常态化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促进社会政策研究及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至2016年已经是第十一届。论坛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对社会政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学者和国际相关专家的交流,它对于倡导社会政策理念、推动中国社会政策实践、促进社会政策学科的成长,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的主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政策创新”等。

表1 各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主题

同时,中国社会学会每年的年会均设置了社会政策的相关分论坛。例如,2006年设置了“关注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分论坛,2007年设置了“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第三部门建设”分论坛,2013年设置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中的社会政策与养老服务”分论坛,2014年设置了“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政策”分论坛,等等,对促进国内相关社会政策问题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专业领域的社会政策学术会议及论坛也成为每年的固定议程和学者交流的通用模式。例如,自2007年开始,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起主办、各大高校承办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至今已经顺利举办了8届,2014年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研究”。这对于促进残疾人研究学者交流,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及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发起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至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首届的主题为“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2007年第二届的主题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三届的主题为“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2010年第四届的主题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第五届的主题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2011年开始的“中国社保20人论坛年会”,至2014年已经举办了4届;自2005年开始举办的“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至2014年已经举办了10届,2014年的主题为“当代社会保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些会议和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学者的交流及社会保障相关议题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2009年开始,由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发起的“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09年7月23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协办的首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2015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承办,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救助相关议题的交流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国内,社会政策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的举办已经常态化,定期按时举办研讨会等对于促进社会政策学术交流和社会政策相关议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