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为何学医 何为初心

传说,在华佗7岁时的一天,父亲带着他到城里看当地富豪斗拳比武,回家后华佗的父亲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由于没能得到及时医治,就这样告别了人世。

从此,父亲撇下孤儿寡母。

相传华佗本来还有一个哥哥叫华明,可是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贫困多难的家庭,只有幼小的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苦度日月。

华佗的母亲是个善良勤劳的妇女,为人贤德,家中生活虽很艰苦,但她咬紧牙关,以纺纱、织布、养蚕支撑着。

尽管家里一穷二白,华佗却从小爱好读书,有钻研精神,尤其是对医学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母亲把7岁的华佗叫到面前,对他说:“儿呀!你父亲已经走了,丢下了我们娘俩,我一个妇道人家,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可是,你父亲生前就讲过,再苦再穷,也让我想法子,给你读几年书、识几个字啊!”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尤其是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然而,坚强的母亲硬是咬着牙,在华佗8岁时,将他送到村里私塾。

华佗聪颖过人,先生教的课文,他一听就会,别的学生念十遍背不出,他念一遍两遍就背得一字不差,但他贪玩,课文一会背诵就偷偷跑到外面去玩耍。

母亲知道了并没有骂他、打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抓起一把蚕茧说:“蚕儿为了生存,终日不停地吐丝作茧,人要不学点本领,就不如这蚕呀!娘叫你上学念书,就是想将来能学个薄技在身。从前有个叫苏秦的,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为防止打盹,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还有个叫孙敬的,为防止读书时打盹,把头发悬在梁上。儿子,现在贪玩,不立志好好读书,将来后悔就晚了!”母亲的这番话,华佗听进去了。自这以后,他不再贪玩,只是一心发奋读书。

当时,乡间极端贫困,卫生条件差,患病的人很多。乡间又缺医少药,无处求医,以致有的人病残,有的人病死。

华佗想着自己父亲就是因病无处求医而死的,就想外出学医。可自己走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个好歹怎么办呢?他正在左右为难,母亲想起了怀华佗时,梦中仙人赠帛书的事,认为儿子学医是条正道,便鼓励他说:“儿啊,你去学医,为乡亲们解除疾病痛苦,是给咱家积一世的大德。娘的身子骨还好,你就放心去吧!”

华佗想了一想说:“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父亲生前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行吗?”华佗的母亲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蔡医生初见华佗,只见他身形瘦小,目光清澈坚定,身上的葛布衣服虽然破旧却很干净。蔡医生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留下孤儿寡母也挺可怜。于是,他决定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如果不是这块料,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

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打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打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决定收他为徒。

在母亲的教育下,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给母亲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天下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更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

母亲去世后,华佗继续跟蔡医生做学徒,不管是干杂活,还是采草药,他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

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

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告诉师傅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一称,对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不仅如此,华佗还亲自给病人抓药。

有一次,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鬼,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分量拿错了会药死人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您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他心里暗暗称奇。

一般药店抓一副药,总要花很长的时间,许多重病患者常常等得非常着急。华佗眼明手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抓出规定分量的药物,如人参一钱,随手抓出来就是一钱;白术二钱,信手拈来就是二钱,用不着秤称杯量。

华佗抓药的技巧这么熟练,令师傅高兴不已。后来,一查问,师傅才知道华佗不分日夜地刻苦练习,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的,必是华佗!”

范晔曾赞美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参见周亚东、李新军:《华佗医学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15,第22页。

此后,师傅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并让华佗研读《黄帝内经》。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又是三年过去了。

一天夜里,华佗正在攻读药书,忽然,一位师弟慌张地跑来说:“快去,师傅病了!”华佗随师弟来到师傅房间,只见众弟子都围在师傅身边,师傅直挺挺地躺在榻上,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徒弟们问话也不答。华佗忙上前仔细观看五官气色,伏下身子,侧身细听呼吸,又为师傅切了脉搏,然后站起来笑笑说:“师傅没有病呀!”

师兄师弟都不信,嚷嚷开了:“你耽误了师傅的病,后果承担得起吗?”这时,师傅忽然坐了起来,说:“你们不要嚷嚷了,华佗说得对,我是没病,只是想试试你们的医术。”徒弟们羞愧不已。

师傅对华佗的判断非常满意,就叫他把自己判断的道理说说。

华佗说:“人的五官是外‘五行’,人的五脏是内‘五行’,内‘五行’有病必映在外‘五行’上。肝开窍于目,师傅目神苍健不变,说明肝无病;心开窍于舌,师傅舌神赤润不变,说明心无病;脾开窍于口,师傅口神黄湿不变,说明脾无病;肺开窍于鼻,师傅鼻神燥白不变,说明肺无病;肾开窍于耳,师傅耳神寒黑不变,说明肾无病。五脏无病,六脉又平和,所以知道师傅没有病。”

还有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像鼓,便摆摆手叹气说:“孩子难救了。”

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

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着一头水牛出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把孩子平放在地上,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地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

华佗累得满头大汗,放下孩子的手说:“好险啊,差点没救了,吃付汤药补补身体吧。”

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

华佗能够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风一样地传开了。

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

华佗连忙俯身跪下,向师傅道谢。蔡医生一把扶起他,郑重地对他说:“元化,是一元新始,化育万物之意。你这名字就是让你学到医术,以福泽万民。”

自此,华佗便离开了师傅,此时他尚不到20岁。但华佗并不急于开业,而是游学于苏北的徐州等地,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不久,华佗又遇到了一位贵人,那是一名老郎中。

这位老郎中脾气古怪,与众不同。当时,各行各业师傅收徒弟,是把徒弟当奴仆使唤,洗衣煮饭,扫地倒尿,什么累活脏活都做。这老郎中不是这样,他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得先到书房门口对联处,被“考”一下。

这天,华佗来投师,老郎中还是不改老规矩,把华佗带到门口,让华佗看了对联,问道:“华佗,你记住了吗?”

华佗说:“记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老郎中高兴了,因为好多年轻人来投师时,都说:“懂。”一懂就坏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为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啊!老郎中带着华佗到后园,指指檐下一块青石,说:“什么时候,水滴石穿,你就学好了。”“嗯!”

第二天,老郎中开始门诊了。一天下来,老郎中看了五个病人,全要华佗把病例记下来。

记一个,老郎中问一下:“华佗,你怕麻烦吗?”“不怕。”“华佗,你怕辛苦吗?”“不怕。”

晚饭后,老郎中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华佗,你把今天五个病例,查对一下医书,看看用药有无差错处。”

华佗在灯下,对着病例,翻着医书,一行一行地看着。

五个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尽。华佗伸个懒腰,打着呵欠,感到疲劳,于是脱衣上床。刚上床,老郎中来了,他说:“华佗,我来给你讲课。”华佗只得起来。讲完课,老郎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往外走了,华佗不觉感叹:“好严的老师啊,这比洗衣倒尿难多啦!”他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一直这样要求,华佗一直坚持,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年下来,华佗的病例已记了一千五百多个。

这日,老郎中问道:“华佗,一千五百多个病例中,有多少黄疸病?”华佗说:“三十二个。”老郎中又问:“这三十二个用药都相同吗?”“没有一个相同。”“为啥!”“根据老师教导,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复发等不同情况,因此用药各不相同。”

华佗像背书一样地回答,老郎中高兴得直点头。

直到晚年,老郎中才收了华佗这么一个称意的徒弟。华佗的功夫过细、过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戏谑地说:“看样子,快要水滴石穿了!”华佗谦虚地说:“还早啊!”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师徒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着青石说:“细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华佗点点头。走到书房门口,老郎中指着那对联说:“华佗,如今你领会了吧?”

华佗望着老郎中,恳求他说:“老师啊,我还是领会不深。”老郎中高兴地说:“你的话对啊,学无止境嘛!当初我行医时,就遵循两条:一是多熟读医书,多临症;二是对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如今两条都已具备,就出师去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