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章 太子率兵镇守边塞,圣旨要赐死自己,何解?(求追读)
自己所以为的,过去所不理解的,感觉到父皇他太过霸道,太过铁血,没有一点柔和与仁慈,乃至于到了“暴虐”的程度。
原来都是......为了帝国的一统,自愿、无悔背负上的骂名?
说到这里,李由接着沉声道。
“扶苏殿下,既然你今日出手相助,于我李某而言,便是出手相助的恩人,于恩人,自当竭尽汇报,不敢有所隐瞒。”
“所以今日在下愿竭诚,以一言相送,哪怕是公子殿下觉得逆耳,不爱听,但是在下理应秉公直言来劝谏公子,如此,方才是真正回报公子的相助之恩。”
“请恕在下直言,扶苏殿下,你是一位仁慈的公子,自幼与风花雪月的诗文典赋为伴,早年在儒家学宫,接受儒家圣贤的教诲,看不得人间疾苦。但是,帝国的驾驭,并非光靠着那些诗文典籍和圣贤的书籍,就能跟驱动着其前进。”
“在必要的时候,铁血与刀光,乃至于近乎于强权般的霸道,是掌控帝国带领其前进所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里面,光与暗的交汇处,并非非黑即白,而是精致的灰色,始皇陛下肩上所背负的信念,与不被理解的理念,恐怕扶苏殿下,你从未曾真正体会过。”
“......”
李由说完以后。
接下来,是一片长久的沉默。
“原来,是这样吗......”
良久,扶苏在缓过劲儿来以后,微微颔首,望着眼前的李由,双拳相抱,施礼道。
“李大人所言,此前扶苏从未自他人的口中听到过,扶苏在此感谢李大人的教诲。”
“殿下客气。”
看到眼前文质彬彬的扶苏。
李由眼中流露出满意的目光。
该说不说。
除了优柔寡断,太过仁慈、仁弱,不符合一位驾驭帝国战车的掌舵手。在为人处世这一方面,这位公子,的确是让人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皇嗣血胤的高贵身份,就自觉盛气凌人,在对方告知自己一些教诲以后,流露出真诚的感激。
相处起来,如沐春风,倒真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既如此,如若再无其他事,在下告辞。”李由说道:“在下此行,还需尽快返回三川郡,不可荒怠政务。”
“李大人,一路珍重。”
扶苏说道。
不过,接下来。
在离开前。
李由略一迟疑,脚步停顿片刻。
“扶苏殿下,在下以前曾经在年幼时期,也不知是从哪里曾听过一段故事——当然,那则故事或许只是一则评书、一段趣闻,或者是儿时一些村口老翁随口编撰的话本、闲话,用来话家常,聊天用的。”
“具体的形式,还有故事的全篇内容,在下已经记不太清楚,只记得大概的情节,正好闲来无事,想要跟公子分享一番。”
“那则故事,是说在上古时期,曾经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面,有着一位年富力强的皇族太子,自幼在塞外领兵打仗,镇守国家边境,深得王上的信任。”
“后来,若干年后,从皇城那边忽然来到边境一位使者,带着圣旨诏书而来,自称是奉王命,前来宣旨。”
“在诏书的内容里面,细数这位皇朝太子,继任东宫以来,身为太子,却德行缺失,所做的种种不足、疏漏之处,细数太子几大罪状,德才缺失,已不适再继任太子之位,并且着立刻将其赐死,兵权交由随行的大臣统帅。”
“扶苏殿下,你觉得接下来的故事结局,会是什么?”
李由问道。
“那当然这位皇族的太子要谨遵王命,立刻服毒自裁,因为王命不可违背,何况还是父王的命令!”
扶苏立刻说道。
“为了国家,慷慨赴死就义,死得其所,个人的荣辱生死,与此相较都不足为虑,切不可做那种贪生怕死,违背王命之徒!”
这个时候,李由摇了摇头。
否认道。
“不对。”
扶苏神色有些诧异。
“难道最后,故事的结局不是这样?”
“扶苏殿下,故事的结局是,那位皇子立刻将使者扣押,然后带着兵马,直接一路杀回皇都京城,兵临城下,要求面见王上,表示自己见到王上亲自宣布赐死的圣诏以后,愿意立刻自裁服罪。”
“但是,当太子兵临城下,抵达王宫以后,却一连数日,始终不见王上的踪影,后来经过杀进王宫,调查以后方才查明,先王早已经在一个月前已经突发疾病,龙驭上宾。”
“而朝中的一位位高权重的奸臣,为了掩盖王上驾崩的消息,还故意在宫中堆砌众多的熏鱼,用来掩盖王上尸体的尸臭味。”
“然后,所谓的圣旨诏书,是其联合着另外一位大臣,篡改出来的,因为圣旨的内容还是以先王还活着的口吻写出的,但是先王这个时候早已经驾崩,所以圣旨自然是伪造的。”
“实际上,先王圣旨遗诏的真正内容,是要太子回京,继任大统之位,但是被奸臣篡改。”
“而那位奸臣要篡改遗诏,赐死太子的原因,就是要将太子更换为皇族子嗣里面,一位更加听自己的话,更容易被自己掌控的皇族子嗣,将来好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通过操纵皇帝,来操纵天下世事。”
“在事情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以后,当即这位太子以铁血的手腕,带领人马,血洗王宫,将那两位胆敢篡改先王遗诏的奸臣及其手下势力,全部一网打尽,从而避免偌大的国家,落入朝中那些奸臣逆党的手中,被其祸乱亡国。”
李由沉声说道。
“最后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
“这,这......”
现在听到李由所说,扶苏瞪大了眼睛,显然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竟然是这样。
“那,那两位大臣,是怎么敢的?难道他们不知道忠君爱国,为人臣子,应当恪守守节、忠君,这些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吗?”
“他们竟然还敢隐瞒王上已经驾崩的消息,甚至还将其尸体,藏在房间里面,就那么放着,还用臭熏鱼掩盖臭味?”
“难道这样的举动,不是对昔日的先王是大不敬吗?他们将来还有何脸面,到九幽之下,面见先王?”扶苏非常不理解,甚至义愤填膺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