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朱棣听完,整个人顿时懵了。

“老和尚,你……你这句话,老爷子说过吗?”

他睁大了眼睛,“里面这些字我都认识,怎么你说出来,我就不认识了?”

姚广孝叹了口气,道:“老衲也不知该如何解释,这句话的确是陛下所说。”

“只不过老衲凭着自己的思考,颠倒了其中语序。”

说完,他又连忙否决似的摇头,脑袋晃得像是拨浪鼓:“不对,不对,不是老衲的思考。”

“这就是陛下要表达的意思!”

他拿出满是文字的纸张,指给朱棣看,道:“殿下,就是这一句。”

朱棣眯着眼睛看去,纸上的文字映入眼帘。

“世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彼此相互关联,又相互斗争,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

他冷嘶一声,指着纸张道:“对!就是这一句,难怪你说的话有些耳熟。”

“对,就这一句,我完全无法理解,里面的东西似乎包含了许多,又似乎全无含义。”

“老和尚,难道你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一句?”

姚广孝摇了摇头,苦笑连连:“哪有这么容易,老衲不过是借花献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老衲没领悟的三成,恰恰就是老衲刚才所说的那一句,能说,和能理解,矛盾统一,关联斗争……唉,难呐!”

朱棣都快被绕糊涂了,摆了摆手:“停停停,别念经了,我头都大了。”

“一会儿说理解,一会儿又说不理解,老和尚,你不是好人呐,还藏着掖着,可恨!”

姚广孝不置可否,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直接便道:“老衲和殿下,如今都深陷迷障之中。”

“陛下既然已经指出一条明路,殿下何不早日行事,莫要浪费光阴了。”

朱棣无奈的点了点头:“成,那现在就去编辑部看看,听说编辑部的主编,是一个大才,连中三元的名头,真是惊人。”

他虽然醉心于研究军阵,对兵法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关心科举。

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难度有目共睹,通过科举考试成长起来的人才,现在也在大明各个角落发光发热。

连中三元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朱棣心想这大概是类似于徐达一样的人——能够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朱棣和姚广孝坐着马车,来到京中编辑部,但是却被告知,这里不是编辑部的总部。

总部在城外,一个名为小莲子村的地方。

朱棣顿时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编辑部会建在小莲子村?”

接待他的官员用心的回答:“因为主编和副主编,都在小莲子村参加劳动,所以总部就定在那了。”

“事实上,沟通上的困难并不存在,只是转运有些麻烦,你知道的,最终决定的人是陛下。”

朱棣和姚广孝对视一眼,忽的想起来,翰林院学子被下放到乡村中再教育了。

只是他们探听到的消息表明,被下放的是那一批还没有官职在身的学子,按照科举考试的流程,一甲会在殿试之后就授予官职。

那官员耸了耸肩,解释道:“也许他们是脑子搭错筋了吧,谁知道呢,他们是自己要求下乡再教育,没有人逼他们。”

“那里日子很苦,可他们过得很开心,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有热情。”

乘上马车,朱棣有几分不解:“真是闻所未闻,一个直接对老爷子负责的朝廷部门,总部会建在山沟沟里。”

“还有,科举一甲,三个人,都自愿下乡,简直是前所未有,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前途?”

他挠了挠头,看着姚广孝,不解中带着几分敬佩:“连中三元啊,在翰林院待上几年,积累一点资历,很快就能平步青云。”

“未来几年,他最次也会是侍郎的官职,怎么就直接选择去乡下了?”

姚广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朱棣的问题,他只是猜测:“年轻人总是会多点天马行空的幻想。”

“也许是,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们了。”

朱棣被勾起了兴趣。

马车驶出应天城,很快又走出了官道,前面的路途愈发的狭窄,很快,马车停下。

“殿下,大师,前面的路马车过不去了,得走路。”

马和拉开布帘,前方是一条小路,一直通向山坳,远远的能够望见一座村子。

“你回去吧,剩下的路我和老和尚走着过去。”

朱棣不是个矫情的人,下了马车,望着远处的村子,有些感慨:“确实偏僻,那人没说错,对翰林院那帮读书人来说,这里的条件的确不好。”

翰林院,就类似于国家高级人才储备库外加研究所,里面的人都是各个地区走出来的精英。

待在翰林院,就算是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也有非常不错的福利待遇,和这个连马车都进不去的山沟沟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正值大暑,天气热得很,朱棣和姚广孝走了半个时辰,浑身都被汗水浸透。

太阳毒辣,前面的路杂草逐渐少了,道路两旁的农田水稻长势喜人,能看见有人在田间弯腰拔着野草。

外乡人的到来并没有惊动田间的农民,最近来的人很多,他们已经习惯了。

很快,两人都进了村,稍一打听,就知道了编辑部的地址——往前走一棵大榕树下的房子。

编辑部的寒酸超出了朱棣的想象,与其说是一座房子,不如说是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窝棚。

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的字倒是铁画银钩,写着“编辑部”三个字。

朱棣和姚广孝都有些惊讶,不敢置信的走了进去。

里面环境稍好一些,并不算杂乱,几张大床,上面摆着一摞摞稿件。

稿件旁边站着一个瘦高的皮肤黝黑的青年,正低头看着稿子,听到声音,青年没有抬头,道:“投稿的把稿子放门边的框子里。”

“我们不是来投稿的。”

朱棣走上前,拿出任职书,递给有些狐疑的青年,“我们是新来的,没想到编辑部还在大山里,这么破旧。”

青年“哦”了一声,拿过任职书看了一遍,又瞅了瞅朱棣和姚广孝,忍不住笑了:“你不像是文人,后边这个老人家,还是个和尚,有意思。”

他做着自我介绍:“我是编辑部副主编吴言信,欢迎两位的加入,你们的到来,编辑部总部,也算是人员齐备了。”

吴言信伸出了右手,看着朱棣一脸茫然的模样,挑了挑两条粗黑的眉毛:“怎么?不习惯这种新式的礼仪。”

朱棣有些笨拙的伸出右手,两人粗糙的的手掌握在一起,几个呼吸后又分开,吴言信同姚广孝也握了手。

“这是澜伯定下来的新规矩,不知道他从哪学来的。”

吴言信将手中的稿子放在一旁,“你们真不像读书人,气质不像,手也不像。”

“对了,忘记和你们说了,澜伯是编辑部主编,他现在和名远,也就是另一个副主编,帮老乡干活去了。”

“你们先找个位置坐下,具体的工作安排,等他们回来再一起商量。”

“不要用这样的表情看着我。”

吴言信耸了耸肩,“编辑部和你们想的不一样,内部的工作划分,是开会商量决定。”

“如你们所见,这也是澜伯的主意,我们开了一次会,觉得很有意思,就保留了。”

“呐,现在确定下来的规章就在那写着,你们自己去看,熟悉一下。”

顺着吴言信手指着的方向,朱棣看见了一张小木桌,上面摆着一本册子。

他和姚广孝都走了过去,拿起册子,翻开之后,上面只有不到十条规章。

“第一条……”

朱棣和姚广孝凑在一起去看,两双眼睛瞬间都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