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读(中学生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召南(选3首)

《召南》,《诗经·国风》之一,共14首。朱熹《诗集传》说:“召(Shào),地名,召公奭(Shì)之采邑也。”西周初期,周公姬旦与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而治,召公居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范围包括今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及今四川、重庆北部一带。《公羊传·隐公五年》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今天,在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存有一柱形界石,叫作“分陕石柱”,也叫“周召分界石”。《召南》是召公从南方带回来的乐调,因在中原之南,音乐上有自己的特点,故曰“召南”。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周南》接近。参见《周南》。

【原诗】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1]。未见君子,忧心忡忡[2]。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3]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4]。未见君子,忧心惙惙[5]。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6]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7]。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8]

【注释】

[1]喓喓(yāo yāo),虫鸣叫声。草虫,蝈蝈。趯趯(tì tì),跳跃的样子。阜螽(zhōng),蚱蜢,俗称蚂蚱。

[2]忡忡,心神不定。

[3]亦,发语词。既,已经。止,句末助词。觏(gòu),遇。我,女主人公。降,心安定下来。

[4]陟(zhì),登。言,发语词。蕨(jué),一种野菜,可食用。

[5]惙惙(chuò chuò),忧虑不安。

[6]说(yuè),同“悦”。

[7]薇,一种野菜,俗称野豌豆,可食用。

[8]夷,喜悦。一说平静。

【翻译】

草丛蝈蝈喓喓声,蹦蹦跳跳是蚱蜢。没有见到我君子,心神不定忧忡忡。见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静。

登啊登啊登南山,采呀采呀采野蕨。没有见到我君子,忧虑不安心惙惙。见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乐。

登啊登啊登南山,采呀采呀采野薇。没有见到我君子,忧虑不安心伤悲。见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醉。

【导读】

同学们会说,这首诗就是写一个妻子,丈夫外出了,妻子听到草虫叫声,便触动情思,想念远方的夫君。她即便在登南山采野菜时也思念夫君。她忧心忡忡,思念万般,想象着见到夫君后欢天喜地的情景。宋代欧阳修的《诗本义》和朱熹的《诗集传》就是这样理解的。朱熹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当代一些《诗经》通俗版本如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也持“思妇说”。褚斌杰的《诗经全注》则更进一步,突破妻的范围,说:“这首诗写女子怀念情人。未见未遇时,心中无限悬念、忧伤;相见相遇后,则满心喜悦,心平气舒。”至于闻一多在《诗经研究》中说《草虫》是男女野合的情诗,则不符合全诗“君子”的道德文化氛围,实不可取。

汉唐儒家不是这样理解的。《毛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又说:“妇人虽适人,有归宗之义”,即有被遣回娘家的危险。《郑笺》说得更明确:“未见君子者,谓在涂时也。在涂而忧,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故心忡忡然。”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皆是以礼自防之事。”这种理解更符合《召南》“德教”的整体观照。

在《草虫》一诗的传播过程中,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借用这首诗来表达当下的用意。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子展吟诵《草虫》,借此称赞赵孟是一个君子。赵孟则谦虚地说:“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刘向《说苑·君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显然,子展和孔子都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方式,为当下服务。这是典型的“用《诗》”,符合孔子的《诗经》观。断章取义也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了。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断章取义的解读方式,得到了后世学界的普遍称赞。由此可知,这种“创造性的背离”解读方式,在《诗经》解释史中也应得到许可。

从乐歌角度看,《草虫》非常符合现代歌曲的创作规律。同学们都熟悉的《国际歌》属于“多段主歌+副歌式”歌词格式,即A1+C,A2+C,A3+C的格式。《草虫》即如此,只是“降”“说”“夷”有一点变化而已。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段“虫”“螽”“忡”“降”属“冬”部;“子”“止”属“之”部。第二章“蕨”“惙”“说”属“月”部;“子”“止”属“之”部。第三章“薇”“悲”属“微”部,“夷”属“脂”部,“脂”“微”合韵;“子”“止”属“之”部。

【原诗】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1]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2]?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3]?虽速我狱,室家不足[4]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5]?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6]?虽速我讼,亦不女从[7]

【注释】

[1]厌浥(yì),露水潮湿的样子。行(háng),道路。露,露水。夙夜,早起赶路。谓,可能是假借“畏”。此三句与后两章句式不匹配,句意不连贯。后人怀疑是断章错入。

[2]角,鸟喙。此处喻指强暴者的权势。何以,以何,凭什么。穿,打通。

[3]女,同“汝”。一说“女子”。家,指已有家室。速,招致。狱,打官司。

[4]虽,虽然。室家不足,成婚的理由不足。此句表达女子拒绝对方荒唐的成婚要求。

[5]墉(yōng),墙壁。

[6]讼(sòng),案件。

[7]不女从,即“不从女”。从,顺从。

【翻译】

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能早赶路?害怕路上太多露。

谁说麻雀没嘴角?凭啥穿透我的屋?谁说你家没老婆?为啥害我起讼诉?虽然把我来讼诉,逼我成婚理不足!

谁说老鼠没牙齿?凭啥穿墙成破洞?谁说你家没老婆?为啥害我起诉讼?虽然把我来诉讼,我心坚决不顺从!

【导读】

《毛诗序》说:“《行露》,召伯听讼也。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郑笺》《毛诗正义》以及朱熹《诗集传》没有异议。陈子展《诗经直解》说:“《行露》,为一女子拒绝与一已有家室之男子重婚而作。”以上解说虽无确证,但表现女子维护贞洁人格的观点与文本并无矛盾,就像《陌上桑》中的罗敷拒绝使君那样。

第一章是起兴。它似乎很难与后两章建立联系,于是前人有断章错简之说。王昆吾在《诗六义原始》中认为这是“单行章段”,是未加入复沓的独立章段。它的独立性是以复沓为基础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复沓。在《诗经》176篇复沓作品中,约有40篇包含单行章段的诗作,《行露》即其中典型的一首。后两章中“雀”“鼠”当为比喻,将强暴男子比作动物,表现女子对其厌恶之情。这个男子设计了一个圈套,让女子身受官司之苦,可能还会蒙受不白之冤。但是那女子态度坚决,义正词严,几乎是以死抗争,充分表现了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定决心。这个女子真不简单!后两章连用问句,语气语调鲜明生动。特别是“虽速我讼,亦不女从”用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读来格外生动感人。

后人解说此诗,分歧甚大,有六七种观点,但多属于个性化的悬揣解读。我们不妨也来增添一种新的理解。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内容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如果不知背景,读者会以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拒绝男方求婚的内容。其实不是。本诗运用比兴手法,借女子维护贞操表达对李师道政治拉拢坚决拒绝的态度,是一首政治诗。孔子讲过:“《诗》可以兴。”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行露》是借女子拒绝男方强迫来表达另一层意思。至于《行露》原意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露”“夜”属“铎”部。第二章“角”“屋”“狱”“足”属“屋”部。第三章“牙”“家”属“鱼”部,“墉”“讼”“从”属“东”部。

【原诗】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1]。求我庶士,迨其吉兮[2]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3]

摽有梅,顷筐塈之[4]。求我庶士,迨其谓之[5]

【注释】

[1]摽(biào),落。一说树梢。有,词头。梅,梅树,果实可食用,味酸。其,代词,它。实,果实。七,十分之七。下文的“三”为十分之三。兮,语助词。

[2]求,追求。我,女子自称。庶,众多。士,未婚男子。迨,趁着。其,助词。吉,好时光。

[3]今,现在。

[4]顷筐,斜口的筐。《卷耳》中出现过。塈(jì),取。之,代词。

[5]谓,告诉,指确定婚期。之,代指婚期。

【翻译】

梅子渐渐落在地,树上还有七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趁着吉日别耽搁。

梅子渐渐落在地,树上只剩三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就在今日别耽搁。

梅子已经全落地,装了满满一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定下婚期告诉我。

【导读】

这是一首很有情调的诗,表现年轻女子担心青春易逝,期盼美好婚姻早日到来。这与唐代《金缕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金缕衣》的作者是受了《摽有梅》的启发而写的。我们还会想起《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里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大好春光不禁牵动了杜丽娘的情怀,也牵动了林黛玉的思绪,使她们都情不能自已。可见,《摽有梅》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诗经》多为抒情之作,抒情其实就是心理描写。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女子有如此大胆的追求,这种人性的光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作为一首诗,它不是粗陋的直白,而是运用比兴手法艺术地表达心曲。我们运用场景还原的方法来欣赏这首诗:一个妙龄女郎,看到梅树上掉落果实,心中不禁一惊,再看看树上的梅果,已经掉落许多,还有七成挂在树枝。她想:“呀,树上的梅子说落就落了。可是我的心上人怎么还不来告诉我婚期呢?”又过了几天,妙龄女郎看到梅树上的果实掉落的越来越多,只剩下三成果实挂在枝头。她内心焦虑了,心中说道:“小伙子呀,快来吧,就在今天吧。”当姑娘看到果实落满一地,可以用竹筐装取的时候,姑娘再也无法平静了,心中呼唤道:“小伙子呀,你再不来确定婚期,我就寝食难安了!”三章内容,随时推移,层层递进,将姑娘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活灵活现,仿佛她就站在我们面前。

也许有同学会问:周代两性关系是不是很宽松啊,不然,这女子怎么这样泼辣大胆呢?这就要联系周代关于男女婚姻的制度了。据《周礼·媒氏》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代规定男子最晚不应超过三十,女子最晚不超二十。如果到这个时候男女仍未婚配,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幽会,不加禁止。这实际上是周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即戴震所谓“杀礼”。《摽有梅》所写或许体现了这一婚姻制度。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发出疑问:“《摽有梅》之诗固出于正,只是如此急迫,何也?”他自问自答道:“此亦是人之情。”从人性上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社会常态。反此,就是非常态,必然引发内心不平静。唐朝诗人权德舆写过一首《薄命篇》,里面有“韶光日日看渐迟,摽梅既落行有时”之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什么时代都一样。比如在《胡适传》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当年胡适在美国留学,爱上了美国女孩韦莲司,消息传到国内,胡适的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自然提到胡适在国内的未婚妻江冬秀。信中有这样几句:“伊之闺怨虽未流露,但摽梅之思人皆有之,伊又新失慈母之爱,丧居深念,其情可知,是以返来颇觉清减。”

《毛诗序》说:“《摽有梅》,男女及时也。”但也有另解诗旨者。明代学者曹学佺在《诗经剖疑》中说:“此喻求贤之当及时,不可怠缓,然文不宜屑越之也。”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愚意,此篇乃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更有意思:“盖商、周之际,剥复之秋也。山林隐逸,借肥遯以韬光者,固自不少,然求其贤如太公、伯夷、太颠、闳夭、散宜生辈,亦难数数觏。又况几经丧乱,几经沉沦,其能久而自存,不至为时所摇落,如硕果之不食者,岂可多得乎哉?若不及早旁求而延防之,则盐梅和羹之士日渐剥落,有老死岩阿以至于尽焉耳。虽然,士之遇与不遇亦何足虑,而特如需材孔亟之世也何哉?诗人有念于此,故作诗以讽当时在位,使勿再事优游而有遗珠之憾云尔。”

这几位学者所说并非虚言,在《论语·子罕》中就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阳货》也有:“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你看,孔子是多么急不可待!因为“逝者如斯夫”。但是,这样解《摽有梅》,恐怕已经进入“用《诗》”的境界了,“晏、欧诸公”究竟许不许呢?刘毓庆在《诗经考评》中说:“这是一首女子收梅子时唱的歌曲……妇女们一边收梅果,一边歌唱。这歌曲的主要功能是解除疲劳,表达劳动时的愉快情绪……在这反复咏唱中,表达着一种欢乐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观点是很不错的。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七”“吉”属“质”部。第二章“三”“今”属“侵”部。第三章“塈”“谓”属“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