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读(中学生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中学生要读一读《诗经》

这是一本专门给中学生编写的《诗经》选读本。为什么要给中学生编写这样一本书呢?我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最初与音乐相配合,属于乐歌。后乐调失传,只留下歌词。《诗经》至今有三千年悠久历史,其中经历了“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1]的秦火,也经历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的劫难,几乎失传,幸赖有人甘冒生命危险将其藏于密处,至西汉时才得以重见天日,方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它虽然历经艰难曲折,其光芒毕竟没有沉埋,如万道霞光,照耀中华文化的天空,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诗经》所表现的先民生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品质,以及所形成的汉语句式、词汇,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可以说,巍巍中华文化大厦正是由像《诗经》这样一批伟大圣典支撑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一批文化圣典滋养中发展起来的。《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多个第一,比如《桃夭》是第一首将桃花比作美人的诗,《月出》是第一首将望月与思念亲人联系起来的诗,《绿衣》是第一首悼亡诗,《鸱鸮》是第一首寓言诗,《燕燕》是第一首送别诗,《载驰》是第一首爱国诗,许穆夫人是第一位女诗人……如果说《易经》最早创立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文学表达理论,《诗经》则实际创作了用“意象”表情达意的众多优秀作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的“香草美人”,苏轼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无不是沿着这条道路延伸下去的。称《诗经》是“经”,理当如此。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去读这部经典,来了解我们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之脉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古印度有《吠陀》和《罗摩衍那》,古希腊有“荷马史诗”,中国则有《诗经》《易经》《书经》等,它们都是人类古老的文献经典。我们为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感到自豪,为有《诗经》这样伟大的作品感到骄傲。《诗经》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据南朝《宋书·蛮夷传》记载,公元5世纪前,日本尚未创建他们民族文字的时候就已经使用汉字了。雄略天皇(456—479)在给中国刘宋皇帝信中引用了《诗经·采薇》和《左传》中的句子,这说明当时《诗经》等书已经在日本流传。另据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记载,604年,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条宪法》,曾多处引用《诗经》。由此推考,《诗经》传入日本,甚为古远。据《南史·梁武帝纪》和朝鲜《三国史记》记载,541年,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到朝鲜百济王朝讲授《诗经》。明末,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接触到中国经典,开始向西方传播,其中就有《诗经》。法国汉学家杜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在巴黎出版,其中有对《诗经》的介绍。后来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相继出版,大诗人歌德阅读德文版之后在他的日记里写下“啊,文王!”表达了对周文王的赞叹。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1932年出版了《诗经研究》,1946年又出版了《诗经注释》。另外,在美国,《诗经》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可以说,“诗经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网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一外国网友被《诗经·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感动,便选用这些诗句作为婚礼的祝词。外国人如此喜爱《诗经》,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正处在读书黄金季节的中学生,的确应该读一读《诗经》。

第三,《诗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3]这是对《诗经》的高度评价。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诗经》就是孔子教授学生的教材之一。梁启超说:“《诗经》最可信。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顾颉刚说:“《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4]从孔子到当代,人们都高度重视《诗经》的阅读。《论语·阳货》中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这段话讲了《诗经》多方面的价值。它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情感,这是审美价值;它可以反映民情,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参考,这是政治价值;它可以团结民众,这是教育价值;它可以批评讽谏,引起统治者的反省,这也是政治价值;它可以让人明白如何侍奉父母、国君,于家于国有益,这又是教育价值;它还能帮助读者多多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是认识价值。我们今天文学理论所讲的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价值在这里都体现出来了。

第四,单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诗经》为汉语书面语奠定了基础。书中使用了2938个单字,4000多个词,7284个句子,四字句为6667句。这些句子的结构有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连动、兼语、紧缩等不同形式;包括了汉语基本句型,有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既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常见句式,也有各种特殊句式。既有雅言,也有方言。《诗经》在表达方式上首创赋、比、兴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诗经》运用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有比喻、夸张、借代、反复、排比、设问、对偶、拟声、双关、顶真、呼告、反语、变文、互文、摹状,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双声叠韵,等等,可谓修辞手法大全。《诗经》中很多句子美得不可方物,至今无法替代。《中国修辞学通史》一书指出:“先秦时代的修辞思想,虽然在总体上没有构成一个完备自足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几乎开挖了后世所有重大修辞理论的源头。它对于中国修辞学史乃至世界修辞学史所具有的开创意义,宛如旭日东升所焕发出的灿烂光芒。”[5]《诗经》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摇曳多姿的形式之美,“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6]中学生阅读《诗经》,必然会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在古代,《诗经》是学子必读书,很多人在少年时期就熟读、通读《诗经》。在科举考试中,《诗经》属于必考内容,并与其他经典贯通考查,就像今天的群文阅读;如果不熟读经典,根本无法答题。古人强调读经,而且是精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本细读和深度阅读。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固然与广泛阅读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深度阅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提倡广泛阅读,没有深度阅读,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的。另外,阅读与写作连在一起,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随之提高。中学生读一读《诗经》,思路开阔了,词句灵活了,自然妙笔生花。如今有人模仿“诗经体”进行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有一首仿写《诗经》的《浅秋》诗,其中几句是:“言浅秋兮,彼树离离。桃李采采,其叶习习。与子偕行,且步且语。谁谓秋凉?我语之此意。”写得很不错,颇有《诗经》的味道。

第五,必须指出的是,《诗经》所开创的四言句式和文章体制已经成为后人表达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奋发有为的斗志的首选句式,也是重大场合表达庄重情感的首选文体。唐玄宗参加泰山封禅大典,亲笔书写了《纪泰山铭》,共1000字,每句四字。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采用了四字句式:“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人们读这些句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1937年4月5日清明节之际,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伯渠,他宣读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这篇祭文用的是四言诗,开头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结尾写道:“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整篇祭文大气磅礴,激昂振奋,充满正气!

每年一度的祭孔大典,都要宣读祭孔文,也用四言诗写成。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鼎上面的铭文也是四言诗,其中写道:“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公祭仪式上,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240字的《和平宣言》。该宣言参考《诗经》韵文体,四字一句,契合国家公祭仪式庄重场合。

王力先生说过:“汉语最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7]这句话毫无夸张的意味。他又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种词句,几乎令人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三千年前的语言!”[8]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诗经》以四言为主呢?“要知道《诗经》形式的起源,就应该考察《诗经》以前的诗歌形式……比较可信的是《周易》中的卦爻辞诗歌。”[9]刘桂华在《〈诗经〉四言句式的文化阐释》一文中说:“从原始农业观象授时的朦胧时空意识,到上古神话中隐含的对圣数“四”的共同崇拜与集体表象所体现出来的四方宇宙时空意识,再到商代四方与四时的清晰时空观念,其集体表象与文化传承一脉相连而又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可说是《诗经》歌诗四言句式的远源。而其近源则是古代歌谣包括《周易》古歌与西周四声音阶音乐形式的影响与规定。古代四言歌谣与《周易》古歌以四言为主的诗意表现,奠定了《诗经》四言诗的基础。而周代音乐稳定的宫-角-徵-羽四声音阶的音乐特性,无疑对《诗经》歌诗四言句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0]

可以说,三千年前《诗经》所开创的四言诗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体标志,是“国家文体”“民族文体”。读着这些平仄相间、对称整饬、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诗句,怎能不激发起人们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壮志!

第六,最美不过《诗经》,中学生学习《诗经》很有必要。流传了三千年的《诗经》,是中华文化瑰宝,同学们读《诗经》就是在延续中华文脉,同时也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同学们,你是不是想读一读《诗经》呢?古人是不读《诗经》选本的,要读就读全本。但是,今天的中学生读《诗经》全本,难度太大了,读选本是适宜之举。目前,《诗经》选本有几种可读,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亨的《诗经选注》和余冠英的《诗经选》,晚一点的有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选译》,褚斌杰注、方铭选的《诗经选》,蒋立甫的《诗经举要》,李山的《诗经选》,等等,各有特色。也有为中学生编写的《诗经》,比较早的有1926年民国时期学者缪天绶选注的《诗经》。199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过朱瑞珠、赵祯锟编选的《诗经菁华》,属于“中学生文库”之一;201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主编的《兴于诗——〈诗经〉选读》。另外,2020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韩星主编的中学版《诗经选》;202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啸天评注、为八年级学生使用的《诗经》。梳理一下从民国至今的中学语文课本,一直选有《诗经》作品,前后涉及60首左右。就是说,希望中学生读一读《诗经》是很多人的心愿。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年,了解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要,于是编选了这本中学生《诗经》选读,精选出81首,包括已经选入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9首。这个数量应该说是合适的。笔者对每一首都明确其风、雅、颂的内容归属;对所选每一首诗进行了注释和翻译,力求详细、准确、流畅;笔者还精心撰写了“导读”,帮助中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诗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另外,后附11个“《诗经》专题学习”,贴近中学生学习实际,特别是语文学习实际。这算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吧。

以上六点是我编写这本书的缘起。阅读《诗经》是有难度的,同学们对这81首诗可以全读,也可以有选择地读。那些生疏的字词不必去掌握,只要了解诗的基本意思即可。对你喜欢的诗作,可以多读几遍,找找语感。本书是普及读物,如能激发同学们对《诗经》的兴趣,笔者将感到欣慰;同学们如能由此进一步阅读《诗经》全书,进而去研究《诗经》,笔者就喜出望外了。

本书以宋刻《毛诗诂训传》(二十卷)为底本,精选81篇作精讲。编写体例为:【原诗】【注释】【翻译】【导读】。注释尽量详细,努力做到准确。翻译无法做到直译,只好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虽然采用诗歌的形式,但韵脚并不完全与原诗相同。导读是本书的特点,是作者最为用力的地方。同学们看了翻译仍有不明白之处,导读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导读中对韵脚的说明可以忽略,感兴趣的同学不妨留心一下。后附的专题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从整体上了解《诗经》,并与平时的语文学习适度关联,希望你们喜欢。

笔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舛误,还请同学们指出,以便修改完善。

2024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