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通典》与《册府元龟》论“宰相”

如前所述,官制中本无“宰相”,而在中国历代的官制撰述中,唐代杜佑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所进的《通典》中第一次为“宰相”专设条目,分别见于其书卷一九“要略·宰相”条、卷二一“宰相”条,记事自传说时代至唐德宗贞元十年12。“要略”部分是总述,“宰相”条则有更具体的解释。

“要略·宰相”开篇云:

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13

先秦时代的六相、十六相、左右相的具体所指,杜佑在“宰相”条引经据典做了解释: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虞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成,平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武丁,殷之高宗也。得贤相傅说,于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14

在此不必追踪记事的可靠性,对上引杜佑所述先秦时代的“宰相”略做梳理,制如下表:

表1 杜佑论先秦“宰相”的特点

可以看到杜佑所述先秦之“宰相”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黄帝、尧时之“相”,主四方之事;另一种是商周之“相”,仅云其在左右,虽所指不明,但未提及以四方、夏夷事为职任。

如果说这种内外区分在杜佑论及先秦时还只是隐约存在,那么在论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就非常明确了。在杜佑看来,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宰相”有两种:一种是丞相、相国、三公,另一种是掌机要之中书监令、侍中等,区分非常清晰。

关于丞相、相国、三公,杜佑云: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言海内无不统焉。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综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15

秦汉丞相、三公作为“宰相”的主要特色是“海内无不统焉”“综理众务”。而且此种宰相在礼制上有极为特殊的地位,虽不能与天子抗礼,亦超绝百僚。

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掌机要之中书监令、侍中等,《通典》云:

(后汉)至于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曹魏)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晋)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

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

(后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北齐)为宰相秉持朝政者,亦多为侍中。16

概言之,东汉以降至南北朝,无论是何种官,只要参掌机密、委知政事者皆是“宰相”。此种“枢机”“枢密”之官,又多为中书、门下给事君主左右之侍从官员。这里的“枢机”是比附北斗七星星名(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机),即君主“近要之官”的意思17,强调的是其君主侍从而非百官之首、综理众务的角色。

杜佑关于魏晋南北朝宰相的论述,在学界颇有争议,如祝总斌指出,“依此类推,不但南北朝许多宰相桂冠将归诸恩幸、阉宦,而且连两汉三公的宰相地位也保不住了”,“此说贯彻到底,则举凡皇帝身旁大小臣工、佞幸、宦官、小吏,都有可能随时转化为宰相”,故祝总斌认为杜佑的说法“不具备普遍性,含孕着内在矛盾,因而也就没有太大价值,不足为据”;他进而认为,上述中书监令、门下侍中,因其仅一时参与机密,权力又不稳定,故不能视作宰相18

杜佑当然没有否定秦汉丞相、三公的宰相之位,只是在他看来,有一部分宰相并不以总统海内、综理众务为特色,“枢机”之任即是。而且从秦汉到南北朝,总统与枢机两种宰相的区分是较为清楚的。

但是,这两条分立的线索进入隋唐时代就难以区分了,“要略·宰相”云:

隋有内史、纳言,是真宰相。(柳述为兵部尚书,参军机密;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

大唐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中间尝改为左右相。他官参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其同中书门下三品,自贞观中以兵部尚书李始。)19

内史、纳言即唐之中书令、侍中,如此则隋唐时代的宰相为三种官职:中书令、门下侍中、他官参掌者。而所谓他官参掌,既指掌机密、机务,与魏晋南北朝的枢机之官一脉相承,又可能泛指掌政务,类似汉代总统海内之丞相,即“汉行丞相事之例也”。在杜佑的叙述中,隋唐之前并行不相参杂的总统、枢机两种概念的“宰相”,在隋唐融为一体了。

《通典》撰进200多年以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枢密使王钦若等上“君臣事迹”一千卷,宋真宗御制序,赐名《册府元龟》20。《册府元龟》“宰辅部·总序”开篇云:

夫辅相之职,所以左右天子,总领庶尹,弥纶机务,宣翼统纪,燮调元化,甄叙流品,亲附百姓,镇抚四夷,裁决庶政,班布王度,乃其任也。是故公台之任,无所不总。21

这段话以宰辅为“左右天子,总领庶尹,弥纶机务”之角色,即前所述枢机与总统之合一。“总序”接下来对于历代宰辅的叙述大体与《通典》仿佛,也可分为“总统”与“枢机”两个方面。最后说:

唐氏中叶,有枢密之任,宣传制命,掌以内侍。(宋)[朱]梁而降,大建官署,崇署使号,并分吏局,兵戎之政,邦国之务,多所参掌,均于宰府。迹其行事,咸用编述。凡宰辅部四十二门。22

与唐不同的是,枢密院长贰在宋代亦是“执政”的组成部分,故《册府元龟》及之。当然,唐中后期宦官掌“枢密之任”,毫无疑问亦可归于“枢机”角色,只不过不被视为“宰相”。

综上所述,《通典》 《册府元龟》所论宰相概念有两个要素——“枢机”与“总统”,且在唐宋时代,宰相被认为是统合了这两个要素的一种身份。而且,《通典》 《册府元龟》之论与今人最大的区别是,二书认为宰相可以仅为“枢机”(近要之官),而今人认为宰相必有监督百官执行权,即必是外朝百僚之首(总统),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必参掌机密。

《通典》进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前的编纂过程有三十余年23,此后杜佑又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按照学界通行的理解,杜佑写作时,唐代的“宰相制度”已从“三省制”演变为“中书门下体制”,一直到北宋元丰改制皆如此;宋代又有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构成“二府”。而且一般认为,唐中后期佞幸活跃,宦官掌权。那么,如何在唐宋时代的制度、政治中理解构成宰相概念的“枢机”与“总统”这两个元素呢?

12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九《职官一·要略·宰相》,中华书局,1988年,第489—490页;卷二一《职官三·宰相》,第533—542页。

13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一·要略·宰相》,第489页。

14 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第533—534页。

15 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第534—537页。

16 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第537—540页。

17 范晔《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纪》载,汉明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唐李贤注引《春秋运斗枢》云:“枢机,近要之官也。”(中华书局,1965年,第411页)又,班固《汉书》卷九三《石显传》引萧望之语云:“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7页)此处“国家”指皇帝,“国家枢机”指君主近要。

18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3—4、11—12页。

19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一·要略·宰相》,第490页。

20 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壬申,中华书局,2004年,第1845页。

21 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三〇八《宰辅部一·总序》,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3476页。

22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三〇八《宰辅部一·总序》,第3477页。

23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3983页。李翰《通典序》,杜佑《通典·卷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