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的秘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时间的精度

如果你认为古人对于时间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粗略,那就错了,他们只是测量时间的工具不够先进。比如,佛经《僧祇律》中就有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夜有三十须臾。”由此幻化出“刹那”“一念间”“瞬间”“弹指间”“须臾”等一批表示时间的词汇。有没有觉得这些词很熟悉?像“念念不忘”“转念一想”“一念之间”等,这里面的“念”其实是时间单位。根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可以换算出,“一刹那”也就是“一念”,应该是0.018秒,“一瞬”为0.36秒。

大家都知道,我国标准民用交流电电压是220伏特,频率为50赫兹。而在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民用交流电电压则是110伏特,频率为60赫兹。因为各国领土面积不同,人口密度的差异比较大,考虑到输电的损耗,各国民用交流电所采用的电压也不尽相同。民用交流电电压从100伏特到240伏特,并不统一,有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电压都是不同的。民用交流电的频率可不像交流电的电压那么复杂,它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50赫兹,另一种是60赫兹。

交流电的频率与视频信号的传输方式关系密切。比如,我国标准民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所以我国高清视频的格式标准为1080i50,也就是每秒钟传输50场视频信号。如果将一帧高清画面拆分成奇数行和偶数行,分两场交错进行传输,就是1080i视频格式。先传奇数行,后传偶数行,叫上场优先;先传偶数行,后传奇数行,叫下场优先。因为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所以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还是一帧完整的画面。用交错场的方式进行传输,好处是能节省一半的带宽。如果每场信号将一帧高清画面完整传输,这就是1080P视频格式。1080P 视频格式没有交错场,画面会更流畅,但视频传输占用的带宽,比1080i视频格式多了一倍。

那么,视频信号传输中的“场”会持续多长时间呢?如果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每秒钟周期性变化50次,这个“场”的持续时间就是0.02秒;如果交流电的频率是60赫兹,每秒钟周期性变化60次,这个“场”的持续时间就是0.016秒。“一刹那”或者“一念”的时间是0.018秒,刚好介于0.02秒与0.016秒之间。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场”就是“一刹那”或者“一念”。

“场”“念”“刹那”的持续时间过于短暂,人们可能无法准确地感知或者用语言表述清楚它们的变化,但“一瞬”的持续时间则会被准确地感知。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两套相对独立的感知系统,人脑对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反馈会产生时差,这个时差就是瞬间级别的延迟。“一瞬”是0.36秒,比半秒钟略短。我们在给视频配唱词字幕时,原则上有声即有字,可是如果声音一结束,字幕立刻就消失,观众会觉得怪怪的。人们是先听到声音,然后再去看字幕,如果声音与字幕同时结束,字幕还没看完,就消失了,会给人一种“未卜先知”的怪诞感。因此,字幕应晚于声音结束,延迟半秒左右。这样,话音虽然结束了,但留下了瞬间的余味。

把字幕拖得太长也不好,要把气口留出来,以便接下一句。对于大段正常语速的对话或画外音解说,在双方没有发生争吵或者情绪比较激动的情况下,前一句话音结束后,剪辑师要先默念一二三,然后立即切入下一句话。切记,是默念一二三,而不是数三秒。数三秒的标准时长是1001、1002、1003,比默念一二三至少要长出“一瞬”的时间。如果数完三秒再切入下一句,就会有截气的感觉,原来的说话节奏也被打乱了,后语跟不上前言,剪辑就会显得拖沓冗长。如果切入下一句的间隙比默念一二三还短,就会有心忙的感觉,就像常说的“吃枪药了”一样。把对话或者画外音解说中的每一句话都这样剪,观众只会觉得人物说话比较快;如果隔两三句才切一下,未剪辑的声音和剪辑过的声音语速就会不一致,忽快忽慢,节奏混乱,那就是明显的剪辑错误了。当然,这里提供参考的是话语间隙的基准时长,剪辑师要以此为依据,再结合具体的场景、人物的性格和现场的氛围,微调话语间隙,形成恰如其分的剪辑节奏。

至于声音,哪怕时间上微小的延迟,都会对听感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为10毫秒,也就是“一刹那”或者“一念”,就会出现严重的“梳状滤波效应”,此时人们的听觉感受是一种“镶边”的效果。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增加到25毫秒左右,就会对声音的亲切感和丰满度产生重要影响,此时人们的听觉感受是音乐厅中的效果。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增加到50毫秒,甚至超过80毫秒,就会出现回声的效果。80毫秒还不到“一瞬”的四分之一,但是足以让声音效果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于剪辑工作来说,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时间只精确到秒,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