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白色少年,绽放在冰灯初上
苏浩然
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
国家游泳中心 赛事服务组长

3月13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从开幕式上的主火炬点燃,到乘着最后一趟班车驶离“冰立方”,一个多月的日子如流水飞快,但每一天都弥足珍贵。从第一天身穿志愿者制服在镜子前打量,到今天依依不舍将其叠好收进行囊,这一抹蓝色,冲淡了三九冬日里的寒,润饰了少年心中的原野。
我最初的奥运情结还要追溯到2008年。那年的夏天在家里观看比赛,志愿者在赛场上服务赛事的身影、温暖的微笑,都让我对日后能够成为一名服务他人、奉献自我的志愿者心生向往。上大学后,我在参与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满足感,也从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学长、学姐那里收获了榜样的力量。入学伊始,随着冬奥会志愿者招募通知的下达,我便认真填写资料,庄严递交申请,渴望在这项国际体育盛会上贡献力量。
随着冬奥赛事的临近,我也陆续接到了志愿者面试等相关通知,并有幸成为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平日里课业繁忙,临行前的培训帮助我逐步从学生转变成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开赛前的几天里,场馆经理与主管老师为我们耐心地讲授了志愿者所应掌握的知识,如志愿者的用语、突发情况的处理等。同时,“冰立方”经理也充分考虑志愿者们的感受,让我们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来缓解重复工作的枯燥,彰显了紧迫任务下的人文关怀。短短几日的培训后,我们便掌握了相关技能,并且相互熟识。倒计时钟声响起,我期盼着比赛的来临。
“呼叫经理,这里是南广场,观众已开始入场!”随着手台的响起,我和身边的同伴抖擞精神,挺直身姿——一次忙碌的赛事服务就要开始了。我所参与的岗位工作较为丰富:通行控制,检查每一名通行人员的证件与绿码、进行手消、刷脸扫描身份证,再伴随着一句“谢谢您的配合,请进”;室内服务,为入场后的观众服务引导,认真回复“这里还有卖‘冰墩墩’吗”的热切提问,提供最直接的咨询与帮助;座席引导,在离比赛最近的区域,用礼貌与真心服务好看台上的每一名观众,用热情与微笑传递最美的名片;轮值车长,仔细清点好每一趟班车的人数,提醒大家佩戴注册卡和证件,及时联系司机师傅,为大家安排好行程……这一项项工作、一个个动作看似简单,但每一次重复后,我们都会思考着如何精益求精,如何不断积累经验,如何让自己的工作趋于完美。
十几天的赛事服务工作中,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执行座席引导工作时,我与另一名北大的同学共同负责一片看台。第一班岗缺乏经验,第一天,当观众进入看台时,我们难免紧张与恐惧,和观众寒暄时也只会说“你好”之类的简单话语,但在多次上岗后,我们便积累了一套非常娴熟的话语体系,交流也逐渐流畅自然。记得在一次比赛结束后,几位阿姨想要帮忙拍个合影,我便非常热心地答应,并询问她:“您是想要横屏还是竖屏,全身还是半身的照片呀?”“您看一下效果怎么样呀,不满意的话我再帮您重新拍一下。”拍照的同时,我也协助其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她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也亲切地对我说:“谢谢你呀小伙子,你是哪个学校的呀?”“阿姨,我们是北大的。”“噢噢噢,怪不得考虑得这么全面,你们辛苦啦。”
这只是发生在工作期间的众多小故事之一,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小确幸”感动到的人:上岗期间,观众认真回复我的每一句寒暄与问好;欢送离场时有观众主动与我合影;外国友人用中文向我说“谢谢你”等。部署区休息期间,一起为电视转播的中国队比赛振臂呐喊;在工作群中出现“中国冰壶队赢了”的最新消息后奔走相告,发朋友圈热烈庆祝;场馆发放的夜宵与激励物质等。在校期间,老师们在冬奥结束当天在英杰交流中心迎接我们归来,同学对我说:“浩然你是参加了冬奥了吗?真的很棒!”……观众越感到开心、越感到满足,我们志愿者就越受到激励、越觉得幸福。
服务冬残奥会又给了我新体验,与冬奥会相比,冬残奥会的场馆设施在各个方面都为残障群体考虑,如无障碍车辆、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为残障群体提供最佳的体验。服务的时候我也看到观众的热情依旧不减,可见国家与人民对残障群体运动的关注度在提高。服务期间也有很多使用轮椅的观众前来观赛,他们虽在身体上有残疾,却诠释了什么叫作“身残志坚”,在一些需要帮助的场合,他们也大都会讲:“不用啦,谢谢你小伙子,我自己来。”与这样一群特殊的观众打交道,与其说是我为他们服务,倒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许多。
要论最震撼人心的事,当属观看轮椅冰壶决赛,也是“冰立方”赛事服务领域的收官之战。作为取得中国冬残奥历史首金的冠军队伍,中国轮椅冰壶队依然不负众望,面对瑞典队,落壶精准,稳如泰山,激烈角逐过后,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是冠军!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一时间,“冰立方”成为欢乐的海洋,每个人都尽情挥舞着手中的红旗,我也与身旁的志愿者共同欢呼,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我的脑海中闪现第一天来到“冰立方”的场景,历时两个月,赛事服务圆满收官,我们也如愿拿下了金牌!这段经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会永远铭记。

苏浩然在执行冰壶赛事的室内服务工作

苏浩然在轮椅冰壶决赛现场观赛
就像那句歌词所唱,“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通过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我认为志愿者就是传递这份爱,分享这份爱,将大家联结起来的使者,同时也是这份爱的接受者。志愿者是冬奥赛场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人的观赛提供了帮助与便利,为赛事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与服务,在社会生活中释放出正能量;于己而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一直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收获是远大于付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奖励更可贵。每一次工作的出勤,收获观众的认可,情谊的拉近,阅历的增长,都是对志愿者自身的激励与沉淀,正是这种良性的反馈,让志愿者享受志愿服务的过程。服务社会,也接受社会的回馈;奉献自我,也不断遇见更好的自我。
这一次冬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期且圆满举办,离不开无数幕后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全国人民对冬奥赛事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全球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奥林匹克圣火下,继“更快、更高、更强”之后的“更团结”,成了冬奥期间的主旋律。我们需要爱,我们也拥有爱,爱别人,被别人爱着,真的是一件非常温暖、非常幸福的事情。我觉得这就是参加此次冬奥服务后带给我最朴素且发自肺腑的感触。我们需要爱,世界需要爱,世界需要我们消除隔阂,跨越鸿沟,一起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