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
美丽中国的概念有一个随实践推进不断深化丰富的过程,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被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论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美丽中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和“时间表”:“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3]从中可以看出,美丽中国基本的科学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思想内涵;二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即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内涵;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内涵;四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内涵。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之美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这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总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想框架,即生态思想内涵,反映的是美丽中国的广义内涵,美丽中国是一个立体式的整体之美,包括经济美、社会美、政治美、文化美以及生态美“五位一体”之美。按照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与突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具体而言,美丽中国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遵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地到国土空间上,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划分基础上,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相互融合,形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建设新格局。美丽中国是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青山绿水却发展落后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繁荣昌盛而环境污染的中国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美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是美丽中国科学内涵的第二个重要方面,统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绿色发展的目的是改变传统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促使生产和消费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匹配,达到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美丽中国就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实现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等众多美好内容的聚集和升华,其核心是绿色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
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内涵侧重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4]这是从新发展理念解读美丽中国内涵: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贯穿始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治理要整体推进,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本质之美。[5]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展现推进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绿色发展构成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绿色生活,主要是指绿色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是指低能耗、低碳、节约和高效的生活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生活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不仅要求在资源的使用上要节约和高效,同时要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拒绝浪费,例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杜绝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提到“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杜绝浪费是绿色消费模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非常关注在全社会推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2013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号召大家“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之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美丽中国内涵的重要方面,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提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6]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现有暂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存量保护,避免现有的优质生态环境存量再次遭到破坏而减少。二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这是一种增量效应,是通过有效的人类行为使劣质生态环境转化成为优质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优质生态环境存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7]
具体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的是一种生态文化内涵。首先,从生态保护层面,美丽中国内涵包括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保育、环境质量改善、地球环境安全等内容;[8]其次,从生态环境治理角度,美丽中国建设从社会文化层面强调的是社会和谐发展,具体到生态环境治理层面就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也就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原则。“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9]
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制度之美
“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和体制保障,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之一,包括通过提高治理水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10]三个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11]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体系分别是从不同视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目标责任体系是从政府行政职责角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从制度设计角度,而生态安全体系则是从技术支持的角度,这三个体系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完整的保障体系,使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更加顺畅,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