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报告202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和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ISO 8373:2021 Robotics-Vocabulary的定义,人形机器人是具有躯干、头和四肢,外观和动作与人类相似的机器人。通常而言,人形机器人的狭义定义是拥有双臂手作业、双足行走的拟人化形态,同时拥有机器大脑、机器小脑的交互与学习进化能力,能够模仿人类适应多样化的任务场景的智能机器人。而人形机器人的广义定义则为拥有双臂手作业、足/轮行走等部分拟人化特征,采用大模型或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算法驱动,能够在专用或通用场景中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具有一定智能涌现或技能泛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市场和研发正处于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阶段,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这一领域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做一些基本的人类工作,如搬运、巡检等,并且开始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展现出其潜力。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分类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当前几种较为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

按照人形机器人的移动方式,可将其分为足式人形机器人、轮/履式人形机器人、混合移动式人形机器人,如表1-1所示。

表1-1 人形机器人按照移动方式分类

足式人形机器人专注于模仿人类的行走和运动的能力,主要用于需要与人类环境高度互动的应用场景。这类机器人适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和商业领域。其技术路线将推动“行走驱动”产业链的发展,重点解决人机协作中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问题。通过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自然的步态和自适应能力,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使用需求。轮/履式人形机器人则适用于需要高速移动和高负荷作业的特定场景,如物流、建筑与救援等。这类机器人采用轮式或履带式驱动方式,适合平坦地形中的快速移动,同时具备较强的负载能力。通过优化的动力系统和智能导航技术,可提升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效率,推动“轮驱”或“履驱”产业链的进步。混合移动式人形机器人结合了足式和轮/履式的特点,提高了自身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效率,还为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根据外观形态,可将其分为仿真型人形机器人和非仿真型人形机器人,如表1-2所示。

表1-2 人形机器人按照外观形态分类

续表

仿真型人形机器人结合生物、机械和电子技术,以模拟人类行为和反应为目标,主要用于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如医疗模拟、教育培训和人机交互研究。这类机器人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实现情感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行为模拟,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其技术路线将推动“仿生驱动”产业链的发展,注重在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和人机协作中的应用。非仿真型人形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基本形态,如头部、躯干、双臂等,但外观不完全模仿人类,设计上更偏向功能性和实用性。它们通常具有明显的机械结构和工业设计风格,如金属外壳、可见的关节和传感器。非仿真型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执行特定的任务,如搬运重物、装配零件、进行危险作业等。

根据人形机器人使用的动力能源方式,可将其分为电驱动人形机器人、液压驱动人形机器人,以及混合驱动人形机器人,如表1-3所示。

表1-3 人形机器人按照驱动类型分类

续表

电驱动作为最常见的驱动方式,利用电能驱动电机和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人类的操作。电驱动系统通常包括电池、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电驱动系统具有高效、清洁、易于控制和维护的特点,能够提供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快速响应,同时噪声较小。锂电池是常用的电源类型,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液压驱动方式通常用于需要强大动力的场景,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适合重载场景。液压系统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能够实现复杂的多自由度运动。混合驱动方式结合了电驱动和液压驱动技术,利用电能驱动液压系统中的泵和阀,实现大力输出和高功率密度的运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