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测儿童屈光发育要关注哪些指标
晓雯和她先生都是近视眼,从小学开始就深受配戴眼镜的困扰。去年,他们的宝宝小熙诞生了,一家人都非常开心。但是晓雯看着孩子明亮的大眼睛,经常担心会把近视遗传给孩子,她实在不愿意孩子和她一样,从小就戴上眼镜。她知道平时要多带孩子去户外“目”浴阳光,要减少近距离用眼,要少看电子产品,但她还是有疑惑:如何能明确了解孩子的屈光发育状况呢?要监测哪些指标?
小课堂
1.为什么要监测儿童屈光发育状态
当远处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后,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时,出现视物的模糊,称为屈光不正。儿童常见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远视(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和散光(平行光线在眼球不同的轴向聚焦点不同)。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而新生儿眼睛通常处于远视的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轴也会慢慢地变长,远视则会逐渐减少,到8岁左右屈光度基本达到正常。不同年龄对应不同的生理性远视,如果远视储备被提前消耗完,则可能较早出现近视;如果远视度数较高,超过了生理性远视,就可能影响儿童视功能的发育,需要尽早治疗。除此之外,先天性散光也是常见的一类屈光不正,高度散光会影响视功能发育,严重者可造成弱视。因此,家长必须定期监测儿童屈光发育状态。
2.监测儿童屈光发育状态需要关注哪些重要指标
儿童屈光筛查主要是了解眼睛的屈光状态和程度,评估眼球健康水平。屈光筛查主要关注的指标有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
(1)视力: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成年人可通过“E”字对数视力表检测视力,1.0以上为正常视力。新生儿出生时,眼睛发育未成熟,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增长,眼远视屈光度数逐渐趋向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眼球未发育成熟的人群,例如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7。对于更低龄的儿童,除了儿童视力表,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比如追光、玩玩具、抓物等来初步判断;此外,还可以通过遮盖一眼后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双眼之间的视力差异。儿童时期监测视力的变化,可以了解孩子视觉系统是否发育正常,也可以尽早发现是否存在屈光异常或其他眼病。
(2)屈光度:
眼睛折射光线的作用叫屈光,近视、远视及散光都可以直接用屈光度表达。由于儿童的调节力很强,睫状肌麻痹后进行验光验出的才是基础的屈光度,与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屈光度相比,睫状肌麻痹后的真实度数一般会更加偏远视。初步的屈光度筛查可以采用电脑验光,如果电脑验光度数偏离正常范围,那么就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综合验光。我们希望孩子在自然状态下保持轻度远视状态。3岁前生理屈光度为+3.00D,4~5岁生理屈光度为+1.50D~+2.00D,6~7岁生理屈光度为+1.00D~+1.50D。因此在正视化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屈光度的变化,如果远视减少过快,那么就可能更早发展成为近视,需要早期进行干预。
(3)眼轴长度:
指眼球的前后径。成年人眼轴长度正常值约为23~24毫米,而新生儿的眼轴长度只有16毫米左右并伴随远视。从出生后到3岁这段时间,眼轴变化是最快的,也是远视度数降低最快的时间。生理情况下,3~14岁眼轴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一般每年眼轴的增长量不超过0.3毫米。但是,如果低龄时接受了过多的不良光学刺激,伴随着远视的减少过快或近视的增长过快,眼轴也会增长迅速,大幅超过生理性的变化。因此,眼轴数据的定期监测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眼轴检查快速方便,且不受调节影响,重复性和准确性较高。
知识扩展
角膜曲率检查重要吗
角膜曲率指角膜的屈光度或曲率半径值。成年人角膜曲率的正常范围是39D~45D,平均在43D。而新生儿角膜曲率非常陡,可达48D~55D,且常伴随散光。儿童出生6个月内角膜迅速变平,散光也逐渐降低,一般到3周岁,角膜曲率就会降低到成人的水平。也就是说,3岁以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就很小了。在首次筛查儿童屈光发育状态的时候,我们检测角膜曲率,结合屈光度、眼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眼球的屈光状态,但在后续的定期检查中可根据临床需要判断是否需要再次复查角膜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