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节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眼底血管检查在诊断和治疗眼底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眼底血管检查主要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两种。前者主要针对视网膜疾病检查,后者主要针对脉络膜疾病检查。
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一)概述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是将荧光素钠造影剂静脉注射经血液循环进入眼循环系统,在蓝紫色光激发下,产生黄绿色荧光,通过眼底造影仪记录下来。在正常眼底,荧光素钠不能透过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内屏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紧密连接构成的外屏障,因此任何内外屏障的破坏都会产生异常的荧光像。FFA可动态地观察眼底视网膜血流的变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和脉络膜的情况,是眼底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检查步骤
1.造影前患者准备 询问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排除检查禁忌证,测量血压,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及潜在的副作用,签署造影同意书。于肘前静脉内缓慢注入稀释荧光素钠5m(l10% 0.1ml加5ml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服用抗过敏药、止呕药。检查前患者需充分散大瞳孔。
2.检查者准备 核对患者的资料、临床诊断,观察眼底照片,确定拍摄的主照眼、主照部位、拍摄程序、拍摄角度以及曝光的强度。检查室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检查仪器正常的工作状态。
3.造影程序 患者舒适地坐在仪器前,固定好头部。拍摄前采集眼底彩照、无赤光眼底照片、自发荧光片。转换至造影模式后,嘱护士快速注射造影剂并开始计时,5秒内将10%~20%的荧光素钠造影剂3~5ml注射完毕,从8~10秒开始对主照眼早期连续拍摄至静脉完全充盈,然后分别在造影中期晚期拍摄。对于眼底肿瘤或血管瘤要以病灶部位为主拍摄。
4.造影后嘱患者休息半小时,无不适反应才可离开。交代患者多喝水,皮肤尿液变黄属正常现象,当天勿驾车等注意事项。
(三)阅片
造影报告包括造影图像的描述、造影诊断以及诊疗建议。
分析荧光素充盈和循环时间,异常荧光像(如强荧光、弱荧光、遮蔽荧光等),异常荧光的来源是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还是视网膜血管层。结合疾病的病理生理综合判断。
(四)注意事项
1.严重的屈光间质不清以及瞳孔散不大(<4.5mm)的患者会影响造影成像质量。
2.不能配合检查以及眼球震颤的不宜做荧光造影检查。
3.既往荧光素钠过敏患者为绝对禁忌证。
4.相对禁忌证 重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未控制的支气管哮喘、严重的过敏体质、孕妇、近期内心脑血管意外、癫痫等。
5.造影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暂停检查,嘱患者深呼吸,症状大多很快消失。少见的有皮疹、黏膜水肿,或过敏性休克,可出现在造影过程中或造影后,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
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
(一)概述
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主要是观察脉络膜血管的造影。吲哚菁绿(ICG)造影剂静脉注射经血液循环进入眼循环系统,98%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大分子物质,不容易从脉络膜毛细血管中渗漏,通过红外激发光产生红外荧光,有很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可以穿透部分较薄的眼底出血且不受RPE的遮挡,明确勾勒出病变的性质及程度。ICGA是观察脉络膜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尤其是视网膜下有新生血管而FFA不清者。ICGA尚可用于检查脉络膜肿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各种脉络膜炎症、变性病、血管样条纹和血管阻塞病等。
(二)检查步骤
1.造影前患者准备 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2.检查者准备 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3.造影程序 同荧光造影节,吲哚菁绿造影分早中晚期,早期约1分钟,中期5~15分钟,晚期20~30分钟,拍摄时早期连续拍摄,然后分别在各期采集图像。
4.造影后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反应于当地就诊,当天勿驾车。
(三)阅片
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但是ICGA了解的脉络膜血管分布相对杂乱,观察及分析造影片时对几个重要解剖结构要清楚:脉络膜三层血管的分布形态、脉络膜动脉的分水岭、睫状后长动脉的位置、涡静脉的位置。ICG造影中可观察到视网膜大血管荧光像。
(四)注意事项
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赵海霞 马铭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