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说明
本书是刘炳凡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班主任时编写的。在当时全国尚无研究生教材的情况下,刘老不顾70多岁高龄,带着学生,日夜兼程,考察数省,了解各地研究生的教育情况,编著《伤寒论》《内经》讲稿。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搜集有关资料达540余种。他认为自己“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精通它;要精通它,就必须把每条原文,乃至每一个字的真实含义都要弄清落实”,同时组织、动员、鼓励、支持各科授课老师编写教材,基本上完成了研究生班的教材编著工作,并使之系统配套。在当时既无电脑,又无网络的艰苦条件下,刘老在短时间内整理大量文献,充实到这套教材中,并将自己数十年临证、理论研究的体悟,穿插于行文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套古奥的经典医著。其编按之简约,总结之精当,使我们学习整理时颇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刘老《内经》讲稿经整理,编写成《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并于1998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铁涛先生称其“填补了《内经》有论无方之空白”。刘老《伤寒论》讲稿于1987年编写完成,11月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内部印刷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得到广泛好评。2012年,我们在整理刘老遗著时,决定对著作进行进一步整理后出版发行,以飨读者,遂申报湖南省科技厅课题并很快得以立项,工作随即展开。先后进行了校勘错漏,统一字词,核对引用文献原著,整理图表等工作,并对个别段落进行揣摩、推敲,增加目录、前言、方剂索引等。
本书以辨六经病脉证为纲,以类方为目,按原文、提要、校勘、选注(古今医家对原文的注释)、方药、选注(古今医家对方药的论述)、医案的顺序展开,间插刘炳凡按语(名为“凡按”)。此外,穿插相关知识之图表、释义(内容之前加“【注】”字样以引出),和近现代对方药药理研究的成果及临床应用的拓展等。每经论述之末,为作者小结。凡作者之见,除各经开篇之导论、篇中之图表、篇末之小结、方剂禁例外,余多标以“凡按”,以示区别;若作者见解夹叙于其他医家言论之中者,则以楷体字与其他医家言论加以区分。
全书共分20类方112汤方。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分12类方113汤方。本书除列徐氏前11类方外,从其第12类“杂法方类”再分出3类,即茵陈蒿汤类、黄连阿胶汤类、咽痛方类;从第6类“承气汤类”又分出2类,即陷胸汤类、桃核承气抵当汤类;将厥阴病方分为寒热错杂方类、寒证方类、厥阴热利、气郁方类等4项。此外,徐氏前11类方随之亦有一定的重新编排,如徐氏第11类方“理中汤类”有9方,本书理中汤类仅有理中汤(丸)1方,余皆另行归类。本书中,少数汤方如太阴病方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分别单列,未归入20类方中。烧裈散未列入本书。
导论部分为刘炳凡先生对《伤寒论》创作背景、学术渊源、涵义性质、内在规律、研究流派等的概要论述,体会部分是先生学习、应用《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及学术探讨。
本书整理,历时数年,虽几经修订,但恐仍有疏漏,敬请同道不吝指正。
刘光宪 颜学桔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