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9章 打一支强心针
【文化基金】领投的消息公布了。
这就像一颗大炸弹,在平静的水面炸开了。
这本来是《流浪月球》项目的好消息。
大家觉得这是个强劲的东风。
但没想到,才过了一晚上,网上的风向就变了。
变得很奇怪。
一点预兆都没有。
很多质疑《流浪月球》的声音突然冒了出来。
而且是集中爆发。
开始只是一些零散的帖子。
问这个项目行不行。
但很快,一群人出来了。
他们顶着各种“专家”、“学者”的头衔。
这些人开始公开批评《流浪月球》。
用词很严厉。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在专栏里写文章。
一个自称是某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的人说得很肯定。
“说是硬科幻,但核心设定完全不符合物理常识,简直乱编!”
另一个挂着“资深科普作家”名号的人很心痛的样子。
“推着月球跑?能量哪来?结构怎么保持?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还有人说得更严重。
“这么大的投资,用的还是的文化基金,去拍一部肯定失败的假科幻,这是对纳税人不负责!”
更过分的是,有人直接针对王飞。
“一个演员,刚得了点奖就飘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还跨界搞科幻?用基金拍这种乱七八糟的烂片?太儿戏了!”
这些话很有煽动性。
他们打着“科学”、“理性”的旗号。
负面评论一下子传开了。
像病毒一样。
在各大平台都刷屏了。
【卧槽,专家都出来了?《流浪月球》真的不行?】
【推着月球跑……听着是有点扯。】
【基金的钱不能乱花吧?支持查清楚!】
【王飞是不是太自信了?好好当演员不好吗?干嘛搞这个。】
【唉,之前还挺期待的,现在感觉要黄……】
本来很期待的网友们,被这些“专业”声音一说,开始动摇了。
很多人从期待变成了怀疑。
甚至有人担心《流浪月球》最后会变成一个大笑话,一个烂摊子。
飞凡映像的办公室里,气氛有点沉重。
杨蜜看着公关部送来的舆情报告。
她眉头皱得很紧。
“这些人是商量好的吗?怎么突然出来这么多‘专家’?”
她有点烦,揉了揉太阳穴。
基金刚定下来,就出这种事。
时间点太巧了。
很明显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她心里大概猜到是谁了,但是没证据。
这种有组织的舆论攻击,破坏力很大。
它直接打击了项目的根本,就是观众的信任。
王飞坐在旁边,表情很平静。
他好像早就料到会这样。
他的脑子里,系统的提示音刚响过。
【每日情报】又一次准确地告诉了他真相。
“滴!检测到针对宿主及项目《流浪月球》的定向舆论攻击……”
“情报分析:星河影业CEO陈浩南,通过他控制的公关公司和收买的媒体人、大V,雇了‘网络水军’,还联系了一些立场差不多或者有利益关系的所谓‘专家学者’,集中发负面言论。”
“攻击策略:利用科幻的专业性搞信息差,放大科学上的争议点,让人怀疑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打击大家的信心。最终目的是干扰《流浪月球》后面的融资、制作和市场预期,给《星际远征》铺路。”
果然是他。
陈浩南这个老狐狸,明着暗着都来。
王飞眼神冷了下来。
想用舆论搞垮《流浪月球》?
没那么容易。
他心里明白,这时候不说话或者辩解,用处不大。
必须拿出真东西。
用实力回应这些质疑。
“蜜蜜,别担心。”王飞开口了,声音很稳。
“准备一下,我们开个新闻发布会。”
杨蜜抬起头,有点惊讶。
但她马上变得很坚定:“好!要我做什么?”
“帮我联系我们请的那些科学顾问,特别是搞天文物理和航天工程的几位老师,请他们一定要来。”王飞安排得很清楚。
“还有,把我们技术部门关于虚拟制片和特效渲染的阶段成果整理一下,做成PPT和视频。”
“要搞就搞大点,让所有人都看看,《流浪月球》到底是不是在‘胡编乱造’。”
几天后,飞凡映像开了个发布会。
是关于《流浪月球》项目进展和技术交流的。
发布会现场人坐满了。
国内主要媒体差不多都来了。
网络直播间也涌入了数百万观众。
镁光灯不停闪烁。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主席台上的王飞身上。
台下是无数的镜头。
网络上是汹涌的质疑。
王飞显得很从容。
他不慌不忙。
他没有一上来就反驳那些负面言论。
他先是对大家的关注和批评表示了感谢。
“我知道,最近网上有很多关于《流浪月球》的讨论。”
“特别是关于科学设定的争议。”
“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确实需要平衡。”
“要在科学逻辑和艺术想象之间找到那个点。”
“这很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他的态度很坦诚。
现场稍微安静了一些。
接着,王飞话锋一转。
他把话题引向了身边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几位国内顶尖的科学家。”
“他们也是《流浪月球》项目的科学顾问。”
王飞介绍了请来的专家。
他们在天文物理、航天动力、材料科学这些方面很有名。
单说出他们的名字,就很有分量。
然后,大家最怀疑的几个问题,比如“行星发动机能不能行”、“月球结不结实”、“地球停了会怎样”,这些科学顾问一个个出来说话了。
他们说话不绕弯子,不用那些听不懂的词。
就用大白话,对着电影里的想法,给大家解释。
“电影里的‘行星发动机’,想法是哪来的呢?是参考了咱们现在研究的一些新东西,比如重核聚变,然后加了点合理的想象……”
“月球结构这块,剧本里写了,人类花了好几百年加固改造月球,不然‘流浪月球’计划搞不成……”
“我们也认,电影里有些东西,为了好看,确实超出了现在的技术。但不是瞎编,是根据现在的科学道理,做了合理的想象和加工。”
专家们讲得清楚、认真,也尊重艺术创作。
这一下,好多之前被带歪的媒体和观众,开始用新的眼光看那些所谓的“专家”批评了。
【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嘛,王飞不可能一点功课都不做。】
【这些才是真专家啊!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之前那些喷子脸疼不?拿着鸡毛当令箭。】
【科学顾问团阵容好强!这下放心了。】
光是科学顾问出来说几句,网上的风向就开始变了。
但这还没完。
王飞又走上台。
他身后的屏幕亮了。
“光有科学想法不够,想把大场面做出来,得靠顶尖的电影技术。”
他开始展示飞凡映像在技术上投了多少钱,做了些什么。
屏幕上放了好几段剪辑过的视频。
展示了【虚拟制片】系统怎么做出逼真的太空场景。
演员站在LED屏幕前演戏,感觉就像真在太空一样。
还展示了【动作捕捉】技术,能把演员最细微的动作都抓住。
这对后面做外骨骼装甲和失重效果很有用。
还有【高级特效渲染】做出来的图。
行星发动机的概念图、地下城的样子、太空电梯怎么动……看着就让人惊叹。
虽然只是展示了一部分技术,但水平和效果,明显比国内大部分公司高出一截。
“这些技术,有些是咱们引进学来的,有些是咱们跟国内最好的团队一起搞出来的。”
“我们知道,拍硬科幻电影,咱们跟好莱坞比还有差距。”
“但我们不怕有差距,我们在努力追,甚至想在某些地方超过他们。”
王飞说得铿锵有力,配上屏幕上震撼的画面,特别有说服力。
【卧槽!这特效也太牛了吧!国产电影能做到这个程度?】
【虚拟制片?听起来好高大上!这技术要是普及了,国产片要起飞啊!】
【飞凡映像这是下了血本了!不是玩票,是真想搞大事!】
【就冲这技术投入,电影票钱我预定了!】
技术实力的展示,就像一拳头,狠狠打在那些怀疑的人脸上。
最后,王飞又强调了《流浪月球》最重要的东西。
“《流浪月球》可能在科学细节上有人会争论,技术上也难免有挑战。”
“但它的核心,是讲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是咱们遇到灾难时那种‘家国一体’、‘舍不得家乡’的感情。”
“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种精神,在未来的体现。”
“它不光是一部电影,我希望它能让大家更有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我们非要做这件事的原因。”
发布会开完了,王飞没闲着。
他自己注册了社交账号。
网上有些好心人的疑问和建议,他都耐心回答、互动。
他承认有技术难题,也分享创作想法。
对一些网友提的好建议,他还表示感谢,说后面创作会考虑。
这种坦诚、开放的态度,让好多路人网友对他很有好感。
【王飞导演亲自下场互动了?这态度可以!】
【看了发布会,又看了导演的回应,感觉靠谱多了。】
【支持王飞!支持《流浪月球》!期待华夏科幻!】
【黑子们可以歇歇了,人家是认真在做电影。】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网上的坏话虽然还有,但风向明显变了。
支持和期待的声音越来越大,成了主流。
陈浩南费心搞的舆论攻击,效果差了很多。
可就在这双方较劲的关键时候,来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帮手”。
一位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常年在国外的华裔老科学家——杨先生。
他在接受一家国际有名的科学杂志采访时,很少见地聊起了中国的科幻电影。
记者问他对科幻发展怎么看。
杨老先生提到了《流浪月球》。
“我听说了这个项目,‘带着地球去流浪’,想法很有意思,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想象力。”
“科幻作品嘛,不用非得每个细节都跟现在的科学一模一样。”
“重要的是它能不能让人对科学有兴趣,对宇宙有思考,还有里面包含的人文关怀。”
“我很佩服这位年轻导演(王飞)的勇气和担当。”
“他敢于挑战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尝试讲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史诗。”
“我对此非常期待。”
这位大科学家的公开点赞,分量很重。
他的话很快就被国内媒体转载报道了。
这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连杨先生这样的顶尖科学家都表示期待和认可。
这么一来,那些所谓“专家”的批评,一下子就站不住脚了。
甚至显得有点可笑。
【卧槽!杨先生都出来说话了?!这牌面!】
【打脸不?之前那些喷科学的‘砖家’呢?出来走两步?】
【连杨老都觉得构思有趣,你们凭什么说人家胡编乱造?】
【王飞牛逼!《流浪月球》牛逼!这下彻底放心了!】
【这简直是降维打击啊!陈浩南估计要气吐血了。】
杨先生这种“跨界”支持,给《流浪月球》打了一针强心剂。
舆论的风向彻底变了。
之前的那些质疑和抹黑,在这位科学大拿面前,自己就破了。
《流浪月球》的热度和期待值不但没降,反而升得更高,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陈浩南远在星河影业。
他看到新闻的时候,脸色铁青。
他手里的杯子差点被捏碎了。
他完全想不到。
王飞居然能得到杨先生这种大人物的支持!
这一局,他好像又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