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8章 整顿军纪,化朽为奇
赵子称和黄知县谈妥了功劳分配的幕后交易,此后十余日,他便安然在丰县稍驻,随后又转去徐州州城。
短时间的驻扎和整顿是非常有必要的。赵子称收服的俘虏规模太大,成分也良莠不齐。新编进来的人手,已经超过原本老兵的两倍了。
他根本就不敢立刻带着这样一支队伍长途赶路,否则万一半路上有人贼心不死、军心不稳、再次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
赵子称这点家底很有可能遭到重创,他本人也可能遇险。
花上大半个月整顿军纪、强化操练、收拾人心、画饼洗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才能再上路。
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赵子称也很注意低调,所以提前吩咐过杨志和鲁达,这段时间凡是操练士卒,都不要练任何气力、武艺方面的内容,也不用搞战阵战术之法,只顾强调队列和军纪即可,反正也没多少时间。
这样也能避免黄知县或是其他人多心,觉得他在蓄养私兵勤练武艺。
十几天操练下来,士卒们的纪律也确实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像之前做山贼和兵油子时那般轻进易退。
整个过程中,杨志和鲁达也并不是一味用仁慈感化士兵,因为很多士兵确实习惯了散漫。所谓慈不掌兵,必要的惩罚手段肯定得上。
个别贼兵实在不守军纪,操练时躲懒,执行命令时偷奸耍滑,操练结束后试图滋扰地方,杨志都严格执行了军纪,该打军棍的打军棍,该扣军饷的扣军饷。
实在问题严重的,就重新定为“樊瑞余众”,无法享受此前“阵前投降”的待遇,只能算作“顽贼被俘”,关起来或者送交黄知县判流放。反正黄知县那边文书都还没归档送上去呢,谁算主动投降招安,谁算力战被俘,都还可以调整。
之前被筛选下来的、该问罪的俘虏里面,有表现好的,也能灵活机动调整上来。这一切,在最初半个月里,都是可以灵活机动的,等文书全部定案了之后就没办法了。
这样一把利剑悬在头顶,偷奸耍滑之辈不愿意干有的是替补俘虏愿意干,很多新兵立刻就老实了。
如此严明军纪,士卒的精气神变化很快,怨言也越来越多。
赵子称没法对每个士兵单独解释,那样太高调。有些话也不适合说,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所以,他就让杨志、鲁达、李俊、李衮等少数几个军官上传下达。
如果发现士兵们有什么怨言,都可以暗中搜集上报,赵子称就集中给他们几个解惑,再让他们去安抚普通士兵。
短短几天之内,杨志鲁达等人都反馈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刚刚被收编的贼兵,觉得军纪如此严明,将来却只是为官府卖命,朝中又奸佞当道,没有前途。
原本他们只是脑子一热,想跟着赵子称混可能前途好一些,没想到赵子称要求这么严格,似乎只是想安安分分为朝廷卖力,士兵们便觉得不值了。
这种想法,也是很自然的,赵子称不可能去强行扭转。
大宋到了如今赵佶在位,确实已经是积弊丛生,说句良心话,很多人想造反,很多人觉得给朝廷干没前途,或多或少都情有可原。
对于新附士卒的心态问题,赵子称也都对主要军官推心置腹,教他们如何去疏导化解。
“这些人原先都是山贼出身,觉得奸佞当道,民不聊生,这些都是实话。这些实话,我的身份,也不便在校场上公开宣扬,但你们可以私下里设法开导这些士卒。
这些士卒都没有读过史,不知道历朝历代的黑暗,我说句良心话,我大宋虽然苛捐杂税也多,但是在当今陛下登基之前,绝大多数的钱粮,还是用来养兵和养冗官,被贪墨享乐的比例,还是比之前各朝各代要少一些的。
要让士卒们去了匪性,就要给他们稍微讲讲史,不求他们理解得多透彻,只是当讲故事那般讲一讲,也有好处。
当然,当今天子,也确实昏庸,不但被奸佞蒙蔽,而且个人纵情声色享乐,远超之前列祖列宗,这话我也就关起门来和你们讲,诸位都是我心腹,我才这般说。
不过,听说太子仁孝,又谦恭节俭,不管如何,将来太子若能登基,至少能省掉花石纲和艮岳与一众宫殿的大兴土木,所以大宋还是有希望的。
而如果现在贸然有人造反,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困苦尚且两说,单是如今辽、女真在北疆激战,形势一年数变,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汉人若在这时候内讧太甚,岂不是便宜了外族?
而且,绝大多数造反之人,并没有纲领可言,也谈不上救国救民,只是改元易姓罢了。我大宋立国之前,梁唐晋汉周,改元易姓了多少次,杀了多少无辜,有效果么?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有一个毫无纲领,毫无原则的人,一时用武夺权略有小成,他就不会被自己人反噬么?他凭什么有威望镇住别人,让天下人不生出‘你能造赵家的反,我凭什么就不能造你的反’的想法?
当年陈胜首起反秦,他便缺少纲领,一边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边自己就称王了,那不就成了自己打自己、自己说自己没种么?若是有纲领,他说完王侯将相宁有种后,自己就不能称王。
结果他手下的武臣被派去平赵地,平了赵立刻自称赵王,武臣又派出部将韩广平燕地,韩广平了燕立刻自称燕王。陈胜与其说是被章邯攻杀,还不如说是死于内部反噬的连环反叛。
所以造反也好,清君侧也好,匡扶宋室也好,都得想想清楚,你跟随的主公能做的事情,别人能不能做。如果别人也能做,那你跟着那主公莽撞行事,就绝无前途。
这些话太过大逆不道,我也就私下里跟你们说说,你们自己想明白了,删繁就简,挑下面普通士卒能理解的,跟他们讲一点,只把历史当故事讲就行。我也不指望普通士卒有学问,只要会趋利避害,知道是非,知道乱跟主公是找死,就够了。”
赵子称这番话,其实没多少深奥的道理,读书人是很容易听懂的,甚至会嫌他说的粗鄙。
但杨志和鲁达都没读过什么书,其他基层军官更是如此。赵子称这样粗鄙直白、毫不遮掩的说法,反而能让他们立刻信服,而且觉得县君所言,比那些文绉绉讲什么忠孝仁义的狗读书人更可信得多。
读书人每天假仁假义虚伪,说什么忠君爱国,他们是半个狗屁都不信的,赵子称这样直接讲利害,讲没纲领瞎搞很快就会不得好死,很多人直接就懂了。
跟着这样又有信义又有脑子的主官,才能有前途嘛。
此后数日,他们也都把赵子称让他们宣扬的故事,用最简练,最能跟士兵打成一片的语言,直接摊开了交流,只是省去了最大逆不道的那部分说辞,暂时不敢宣扬。
而原本桀骜不驯的普通士兵,也都听懂了其中的粗浅道理,变得更加服从管束,意识到自己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机会,必须好好卖力。
赵子称通过基层军官隔了一层,跟普通士兵宣扬洗脑,让士兵们忠于他,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泄密。
因为有些话如果直接对几百人的士兵说,太不保险了,总会有个别奸滑之徒想要告密,或者整活儿。
如果只是跟几个军官说,一来好掌握,就那么几个人,都是心腹。二来证人少,大家都是同谋,就算有人要告密,其他人也都会咬死不认账,想告密的人就抓不到证据。
即使出了意外,赵子称也能有时间清理门户,控制局面。
最后,赵子称接受过后世的政治教育,他很清楚要掌控部队的军心、思想纲领,不用亲自下到最基层,跟一个个当兵的谈心。作为主官,只要经常在士兵面前露脸,建立权威,让士兵们知道自己是在给谁卖命,然后又赏罚分明、足额发放粮饷,做到这些点就够了。
跟士兵们谈心讲道理的事情,可以交给基层军官。后世都要求思想教育建到连上,赵子称只要建到都头、副都头一级也就够了,一个都头也是管一百个兵。
按赵子称的观察,自唐末五代以来,虽然军队哗变、军头造反的事情多如牛毛,但真正普通小兵就闹起兵变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没能力,也没纲领,连自己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就算闹饷了,也得推出一个军头来,让军头带着大家造反。只要彻底控制住都头级别的军官,让他们完全生出敬畏之心,再经常在普通士兵面前露脸,发饷及时充分,军队的凝聚力建设就很扎实了。
至于那些教普通士兵也稍微识几个字、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何而战,这些事情也可以有,但不是现在。
现在还在赶路呢,路上这几个月给士兵们讲讲历史小故事就够了。等赵子称回了苏州,再慢慢布局士兵识字的事儿。
……
PS:扩军太快,稍微写一点军队建设和思想工作垫一下,我觉得不算水。主要在徐州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可写的。今天下一更收林冲等人,然后回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