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别烦孩子总问“为什么”,保护学习原动力
Q:
我家孩子没有学习动力,不愿意学习,除了玩手机,对其他东西好像都没有兴趣。
A:
如果一个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那说明这个孩子天然的好奇心没有受到保护。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孩子,对学习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有一天,我和妻子带着当时6岁的小女儿散步。女儿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妈妈,地球为什么会转?”
妻子想了想,说自己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爸爸,地球上没有土的时候,花是怎么长的?”
我说:“好问题。不过爸爸也不知道。”
妻子说:“我要赶快把这些问题记下来,这些都是特别好的问题。”
我们一起赞扬女儿的这份好奇心,并告诉她,很多伟大的人物,比如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等都是好奇心特别强的人,跟她一样。他们也因为这份好奇心,成了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人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心理学丹尼尔·伯莱因认为,人身上都存在认知型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是所有基础科学探索的主要驱动力。
可以说,一个人最原始的求知欲就来自好奇心,来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为什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动力。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专门讲到了“提问”,他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更有力量。他说:
“一个好问题会创造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一个好问题是科学、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通常情况下,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平均每天会问10个“为什么”,用“为什么”轰炸自己的父母。18岁之后,人的好奇心会丧失殆尽。原因很简单,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被不断压制:父母厌倦回答“为什么”,埋怨孩子胡思乱想;老师也没有时间回答“为什么”,因为要优先完成教学计划;孩子的生活中充斥着娱乐节目、电子游戏,这都不需要大脑的积极参与,被动接受就好了,于是孩子慢慢地丧失了问“为什么”的动力。
而那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终生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牛顿对苹果落地感到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达·芬奇在去世前一周,还在研究啄木鸟的舌头;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特别的天赋,有的只不过是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所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动力。
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要欣赏、肯定孩子问“为什么”。面对孩子的提问,最好的回应就是:好问题!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将更愿意思考,更愿意提问,将提问培养成终身习惯。
(2)很多时候不要直接回答,可以反问孩子:“你觉得呢?”引导孩子去进一步思考。
(3)当家长不知道答案时,应诚实地告诉孩子,然后跟孩子一起去查找答案,让孩子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解开疑惑。
【小贴士:家长成长心法】
很多家长喜欢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认为这样对孩子是一种帮助。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一定有益。聪明的家长会管住自己的嘴,控制“好为人师”的心,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答案。不要做代替型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思考。
【微习惯亲子践行打卡:多问“为什么”】
写下今天想到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