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即品牌:长期主义者的内容创作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价值1:提供独特的标签,降低连接成本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流转中,我们日常接触的人的数量在极速增加,能和别人快速建立连接是很难的事情。

初见一个陌生人时,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身上已经有固定标签和稳定品牌的人。这种品牌,有的是有公信力的组织赋予的,比如职称、职级,或者所在公司和岗位等;有的是明确可信的成果赋予的,比如做出过好的产品、正在经营一家门店等。而这些标签,往往都是职业标签,并不是差异化的标签。

因此,如果有一个差异化的个人品牌,它就容易成为一个独特的标签。

比如,茶叶店到处都有,一般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其产品的优劣。但如果你能在公共平台上持续讲述自己家的茶叶与别人家的茶叶有何不同、自己在哪里采茶、自己是怎么认知茶叶的,你就能塑造出一个具有生活品位、对产品有追求且富有趣味的茶叶店店主形象。这样的茶叶店店主就是一个差异化的标签了。别人想要买茶叶,或者要推荐朋友买茶叶,也许就会来找你。

做个人品牌的首要目的,就是给我们自己打上更丰富的标签,让我们在泱泱人群中脱颖而出,被人看到并记住。要用具体的标签,而不是大众化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对服饰领域的新品牌有洞察的电商专家”,会比“电商专家”更容易给别人留下印象;“在安徽黄山有自己的茶园的茶叶店店主”,会比“茶叶店店主”更容易给别人留下印象。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还是,当我们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对方能够立刻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有哪些经历和经验,双方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连接、可以如何相处。

我自己有一个“品牌力共识字数法则”,即想要达成人们对一个品牌的共识,需要用多少个字。越是知名的品牌,需要表述的字越少。可口可乐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一提到它的名字,大家就能达成共识,不需要额外解释;冰峰这个我国北方的汽水品牌,想要让大家达成共识,也许就要加上一些解释,比如“西安本地的知名橙汁汽水品牌”。

个人品牌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是提到自己的名字,别人就觉得如雷贯耳,这就是最理想的个人品牌;如果你能用一些额外的描述让大家产生共识,比如“我写过某本书”“我是某平台上的某账号的主理人”,这也是不错的个人品牌;如果你需要用更长的篇幅,乃至整整一页或几页纸的履历说明才能讲清楚自己是谁,这就意味着你还不太拥有个人品牌,或者说你的品牌影响力还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