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录:铁血残唐](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8/53394708/b_53394708.jpg)
第1章 烽烟录:铁血残唐
2019年10月23日 15:47河北临漳邺城遗址考古区
西北风卷着漳河特有的腥咸掠过探方,陆明远蹲在TD35号探坑边缘,竹签尖端轻挑开一片青铜残片。他颈间挂着的实习生工牌在风中摇晃,塑封膜上“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的字样已有些褪色。
“小陆!“六十二岁的陈怀远教授突然从三米深的探方里直起身,地质锤敲击夯土层的闷响戛然而止:“来看这个剖面!“老人灰白头发上沾着的红色黏土簌簌掉落,在斜阳里像撒了一把血珠。
陆明远正要起身,左手虎口处的旧伤突然刺痛——那是去年在殷墟实习时被洛阳铲磨出的茧。他下意识望向探坑东侧,两个技工正在给刚出土的陶马俑套石膏保护套,那马俑尾巴打结的方式让他瞳孔微缩:正是《邺中记》记载的后赵骑兵辔头规制。
铅灰色云层吞没最后一缕残阳时,陆明远正在绘制H2灰坑的平剖面图。便携式气象站的警报声突然炸响,液晶屏泛着诡异的蓝光:【相对湿度93%风速14m/s】
“要糟!“陈教授猛地合上手中泛黄的《水经注》抄本,书页间夹着的北魏线描图飘落探坑。无人机操作员小张骂了句邯郸方言,手忙脚乱收拢被风掀歪的六旋翼飞行器。
第一滴雨砸在陶罐口沿的刹那,陆明远闻到某种铁锈味——这让他想起去年在昭通发掘滇王墓时,劈开棺椁瞬间涌出的千年血氧。
探坑瞬间变成泥潭。陆明远的防风镜糊满泥浆,耳边炸响技工老王的河北腔:“盖防水布!恁个憨娃儿发啥愣咧!“他踉跄着扑向堆积层,却见东侧夯土壁在雨水冲刷下,露出二十七个梅花状盗洞剖面。
雷电劈裂云层的瞬间,探坑底部某处突然折射出青光。陆明远的手指本能刺入坍塌处,指甲缝里顿时渗入冰凉的铜锈——那触感不像金属,倒像某种生物鳞片。
“这是...螭首碑?“陈教授的声音带着颤音。老人手中的地质锤挑起半截残碑,1958年生产的锤头在雨中泛着冷光。碑面阴刻的羯文如蝌蚪游动,陆明远突然发现那些文字正在重组成汉字:“大赵天王石虎制此铜雀,永镇华夏“。
应急灯亮起的刹那,暴雨诡异地避开三米见方区域。陆明远用考古绘图的硫酸纸拓印碑文时,发现背阴处有九个重环纹组成的星图,中心篆书“苍天已死,黄天当葬“墨迹犹新。
“这不可能!“陈教授的放大镜哐当坠地:“石虎时期的碑文怎会出现黄巾军口号?“老人镜片上反射的碑文突然扭曲,变成《晋书》记载的星象:“永和五年三月,有星孛于太微“。
陆明远掏出Zippo火机烘烤拓片,防风罩内火焰突然转为靛蓝色。防水表盘显示气温骤降11℃,探坑里蒸腾起带着檀香味的白雾。他抬头刹那,西北方天际雷暴云中,三重檐的铜雀台虚影正若隐若现。
智能手环突然震动,屏幕显示:【磁场异常海拔数据错误】。陆明远摸出青铜残片时,发现内侧有激光刻字般的铭文:“慕容“——这分明是现代工艺痕迹。
“小陆!看这个!“陈教授的地质锤溅起火星,夯土面上赫然出现北斗七星灼痕。老人保温杯里的胎菊茶突然沸腾,在青铜蒸汽中化作血水。
无人机最后传回的画面里,暴雨中的遗址轮廓正与《邺中记》记载的349年布局完美重合。陆明远耳畔突然响起幻听——那是万千铁器相击的轰鸣,混着羯人骑兵的呼喝。
当他的指尖触到碑文“葬“字最后一捺,整个探坑突然失重。防风火机坠地引燃枯草,火焰中浮现出戴铁面具的武士剪影。在意识消散前的刹那,陆明远看到手机屏幕自动播放起《国家宝藏》,朱峰正在朗诵:“铜台高揭漳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