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领先者给追赶者“撒钉子”

全球制造产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贸易关税的困扰。来自进口国的反补贴、反倾销等各种调查,使得中国企业疲于应付。它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国家寻找更低关税的落脚地。

从1995年WTO成立到2024年,针对政府补贴的反补贴案例共700多起,而针对企业低价格的反倾销案例为6 000多起,二者数量几乎相差8倍。但从涉案金额来看,反补贴对当事国带来的损害远大于反倾销措施。就贸易保护的强度而言,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国际贸易反制措施,它将矛头对准了国家的行为。

反补贴措施从何而来?这是全球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就利益而言,每个国家都有一种冲动,希望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而对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在多边贸易体系下,每个国家必须对此冲动表现出明面上的克制。越是相对优势明显的产业,国家越容易显示出对自由贸易的大度。反之,则对贸易保护有更多的偏爱。而政府对本国产业进行补贴,会有助于改变国家之间的相对优势。产业补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成为许多国家争先使用的重要贸易工具。有升级的盾,就有更锋利的矛,这也使得补贴与反补贴成为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并持续至今。

实际上,全球贸易关税的关键问题,就是工业领先者干扰后发者的追赶。

日本在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得益于主动将更多补贴与税收优惠倾斜到拉动力大、知识外溢的行业。在承接了美国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之后,日本主动在家电、钢铁、船舶、半导体、机床等行业向美国发起了进攻,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对于日本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挑战,德国的选择则另辟蹊径。德国并非全面出击,而是在化工、机械、汽车、电气电子等领域选择重点突破。由于推行双元制教育,德国拥有格外优秀的技术人员,这也使德国中小企业在全球占据独特位置,并以“隐形冠军”而知名。德国政府似乎对培育中小企业情有独钟,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一度放弃了对大企业的拯救。德国政府曾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的工业巨头如电气巨头AEG(安亦嘉)、钢铁与电信商曼内斯曼等逐渐瓦解。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崛起背后的不同策略,触发了美国不同的反应。德国安全地崛起,日本则遭受了美国的直接打压。日本丰田汽车和东芝收音机曾经被当众砸烂,两张充满愤怒和喧闹情绪的黑白照片,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极具冲击性的画面。

美国针对日本工业化对本土的侵蚀,做出了激烈反应。但是,即使是在美国奋力反击的芯片领域,也并未正面压垮日本半导体产业。美国只是转向了更有价值的逻辑计算芯片CPU(中央处理器)。日本企业曾经最有优势的存储芯片,输给了后来居上的韩国三星和海力士。美国对于日本的贸易措施,并未能保护好本土的产业。它甚至也没有延缓日本的发展,而只是将日本制造推进新的地理空间。

美国自有经济领先的方式。它通过孕育创新技术,创造全新的赛道,而放大了新的贸易空间。在这个“战略性贸易”空间中,获取超级利润是关键命题。美国利用先发优势享尽利润的财富,并在这里为追赶者设置了足够多的围栏。而对于普通商品,美国则继续打开传统的贸易工具箱,一边修补,一边敲打离得太近的竞争对手。

虽然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冲突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为美国带来的收益比看上去的损害更大。这一悖论依然是源自“自由贸易理论”。从理论上讲,进口国利用出口国的政府补贴,为本国企业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进口国则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资源,从事利润更高的战略性贸易。尽管本国生产这类产品的同行利益受损,但被转让到消费者手中的价值往往会更大。因此,进口国应该给有产业补贴的出口国发一封“产业补贴感谢信”。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高效率制造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奔腾的生产机器。那些外交官的“感谢信”能够发出来的话,来自美国的应该最多。

美国对中国正在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跟它当年对日本发起的策略如出一辙。贸易、补贴都不是关键,要防止追赶者的产业升级才是头等大事。这些贸易关税政策,如同在车后方抛撒下来的钉子,它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但可以大幅延缓竞争对手的步伐。

这种“撒钉子”的方式可以看成先行者消耗追赶者资源的一种策略,追赶者只能四处在全球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对于未能完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如果追赶者无法形成足够多的利润,就很难完成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投入。先行者和追赶者如果一直存在巨大的产业落差,那么贸易保护就只是一种平衡的工具。而当产业差距变小的时候,经济威胁就变得真实起来,先发者的贸易保护就会变成锋利的武器。

新的工具箱正在接连打开。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已经制造了很多新的工具。欧洲的补贴法案、数字服务法案、数字市场法案,以及国际采购文书(IPI)等,都对进入欧洲的中国企业露出了獠牙。

贸易措施已经不再是一种新武器,而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旧有的规则依然在发威,而更严厉的框架也正在形成之中。

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四五十年前日本曾经进入的跨栏赛道,到处都是栏杆。然而,美国心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美国华盛顿的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说过,美国从未试图切断对日本的技术流动。美国只是试图阻止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但从未将日本视为对美国地缘政治的威胁。

很显然,中国产业面临的美国打压,跟当年日本的遭遇相比,只具有表面的相似性。二者不相似的地方才是关键。只有充分理解规则的运行逻辑,才能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选择对策,将出海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