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行动学习的关联理论
1.经验(体验)学习理论——库伯经验学习圈
1984年,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体验学习概念,即经验学习圈理论。他认为学习由四个阶段构成: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各自的体验认知,然后对这种体验认知进行观察反思,进而概括总结体验,形成抽象化的理论,再根据理论再次行动。学习就应该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持续进行(见图2-1)。理论上,这样的循环会一直重复下去,学习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回顾与反思各自的认知和经验,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并通过对认知经验的总结提升,达成对此类问题规律性认知的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检视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经验,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规律性的认知得到充分验证和强化。

图2-1 经验学习循环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行动学习和建构主义有很深的内在联系,真正意义的行动学习符合多条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例如,建构主义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认知,其认知都是长期自我建构而来的;行动学习也强调以学员为中心,老师是催化师。再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意义协商,而行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集体协商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学习的十大原则,包括人生来就有学习潜能、学习内容要连接学生自身目的、大多数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学生的参与度和承诺度很重要等。这种从学生自身目的出发,调动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实践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行动学习的基本假设之中。
行动学习理念同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也较为接近。比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行动学习过程满足了小组成员较高层次的需求,行动学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能被邀请参与重大决策,因此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受尊重感。
4.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杜威,他提出“一切知识来自经验”,主张“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包含五个要素:①选择疑难情境;②定位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④对假设进行推论;⑤验证并校正假设。这种以解决难题为中心、强调经验和实践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行动学习的产生和发展。
5.双循环学习理论
双循环学习理论,是关于组织学习的理论主张。组织学习是组织发现自身错误,不断主动调整,从而发生持续行为改变,并转化和沉淀出可复用的组织集体知识的过程。双循环学习理论中克里斯·阿吉里斯和唐纳德·舍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主张学习要打破习惯性防御,不仅要反思现状,也要反思造成现伏的原因,浮现并校正心智假设。与之相关的单循环学习,是指特定的工具性学习,它可以改变行动策略或其潜在的假定,但不改变指导行动的价值观(心智模式)。
按照双循环学习理论的主张,学习的本质是对无效的心智模式进行质疑并引发转变——针对问题反思行动背后所秉持的假设,对假设进行质疑,通过转变心智模式带来行为的转变,进而带来期望的结果。
双循环学习理论对行动学习的指导意义很大,因为组织遇到的复杂难题往往不是行动策略上的问题,而是行动策略背后的心智模式问题。行动学习小组往往由相关的利益关系人组成,而复杂问题往往源自其利益关系人不恰当的心智模式。因此,行动学习倡导质疑反思,引导成员切实转变心智模式。只有当解决问题者自身的心智模式转变了,才有望解决问题。
6.学习型组织理论
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全新的组织概念。他用了近十年时间研究了数千家企业的案例,并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这本书提供了一套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企业的方法,即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现代企业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欠缺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了,使人们在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时,就不会修正自己的行为,即无法有效地学习。
7.向未来学习——U型理论
U型理论的提出者是奥托·夏莫,他在引导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思考:团队、组织或更大型的系统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接近集体创造力的深层根源?最终,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七个步骤,构建了心智模式转变的U型过程,帮助组织向未来学习,转变心智模式。
(1)第一步:意识——下载过去的模式
按照个人的惯性思维看待世界,就像下载软件一样,从大脑中下载我们对问题的认知。
(2)第二步:观察——用新眼光观察
沿着“U型”下潜,我们先搁置我们的习惯性判断,不要被惯性思维局限了,去发现新的事物,跳出系统层面来观察系统,以开放的思维看世界。
(3)第三步:感知——引导在场境中感悟
引导自己的心智继续下潜,让自己与系统融为一体,从系统的视角感知系统。通俗点说,从我们的大脑进入我们的心,用真心去感受。
(4)第四步:在当下——和根源连接
继续下潜到“U型”底部。我们能否真正到达“U型”底部,见证未来,关键在于能否放下对自我身份的执着,放下对系统本身的执着。
(5)第五步:转变——形成新愿景和使命
从“U型”底部顺着右边上行,带着我们在“U型”底部与自我良知对话得到的指引、顿悟到的本源智慧,继续保持与良知的对话。接纳我们当下的顿悟向上走,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对未来的梦想,会集体洞见新的使命和愿景。
(6)第六步:体现——建立原型
继续顺着“U型”上行,思考为了让愿景实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实践原型。在建立原型的时候,继续在良知的指引下,制定出新的规则,让一切变成现实。
(7)第七步:收获——实践验证获得成效
到达“U型”右侧的顶部,通过执行新的规则,开始新的行动,带来组织系统的转变,最终收获成效。把我们实证后的内容,以规则的方式融入组织,推动组织所处的大生态系统的整体进化。
U型理论对开展行动学习有两点指导意义:
第一,我们身处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经验学习圈和双循环学习理论是主张向过去经验学习的模式,U型理论是主张向未来学习的模式。
第二,就心智模式转变而言,U型理论能让大家共同见到真相,在转变心智模式上具有强大的力量,而且提供了明确的引导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