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性”流量货币:用户总是有好胜心
对于下列情况,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从这些,你看到了什么?很容易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着的共同的两个字:比较。是的,人与人之间有强烈的相互比较的需求,而比较之后,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小朋友为什么想要更漂亮的玩具,中学生为什么想要排名超过同桌,大学生为什么四处兼职赚钱买更昂贵的电子产品?甚至在某些平台上,很多人的运动步数和阅读时长,都成了好友之间暗暗比较的一组数据。这些行为全都源于和“他”比较的结果。大多数时候,比较不是坏事,它能使我们更有动力。而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习惯比较的社会行为,带来了“比较性”流量货币。
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比较性”流量货币。前一段时间,“微信运动”几乎牢牢霸占了我们的朋友圈。很多朋友戴着智能手环跑步,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步行记录”,有些人甚至为了冲榜而格外努力。这周没有在朋友圈排到好名次?没关系!下周继续“微信运动”,争取排一个好名次。这种比较的社会行为,不仅勾起了大家的兴趣,更带来了继续参与的动力,一时间参与人群迅速扩散。
其实,这个“微信运动”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带来了社交价值。所谓“比较性”流量货币,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的心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流通,带来相应的传播价值。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比较,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参加我们的活动,可能会积极阅读或转发我们的信息。如果我们在信息中加入一些活动,给用户设置最佳体验,那么他们可能就会疯狂地使用我们的产品。
媒体上曾报道,有一个50多岁的大妈参加了“微信运动”后,在微信好友中总是排名第一。这很奇怪,一位50多岁的大妈,怎么可能打败很多年轻人,排名第一呢?后来,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妈为了朋友圈排名更高,直接把自己的智能手环系在小狗身上,这就是大妈排名“第一”的奥秘。这说明了什么呢?让用户比较,给他们设置最佳体验,真的能让他们疯狂起来,而疯狂则会加速传播,创造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想利用人们的“比较性”社交行为传播信息,带来价值,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用户之间形成对比竞争。我们要明白,这种竞争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需要的,我们只不过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便利化的竞争方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参加活动。这就好比用户想要选秀比美,我们不仅免费提供舞台,还免费召集参赛者和观众,这样肯定会令应者如云。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商家都懂得巧妙利用“比较性”流量货币来创造价值。
支付宝曾策划过一个10周年活动。用户更新最新版支付宝,会发现上面可以显示自己在过去10年中一共花去了多少钱,收入是多少钱。这个收入支出明细还可以发在朋友圈里,形成对比。很多用户原本不想转发朋友圈,但却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想知道自己在朋友圈里排多少名,于是也参加了。当然,他们不仅自己参加,为了看看朋友的排名,他们还会邀请朋友共同参与。于是,这个活动再次成功宣传推广了支付宝。
美国某航空公司推出过一个活动,声称旅客乘飞机累计飞行10万公里,就可以兑换免费机票。对于一些经常乘坐飞机出行的人来说,这个活动可是实打实的优惠,因此很多人报名参与。可是一段时间后,大家却发现,兑换免费机票的旅客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多。甚至,很多旅客积累的里程数完全可以兑换免费机票,但最后却没有兑换。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家航空公司推出的这个活动,除了可以让旅客免费兑换机票外,还可以让他们在朋友圈里暗暗竞争。有些旅客明明已经飞了15万公里,却不想兑换免费机票,因为兑换一张机票后飞机里程就要下降到5万公里,而朋友圈里朋友晒出的飞行里程是12万公里。他们想要跟别人对比,这种比较欲望甚至超过了金钱的诱惑。因为巧妙地利用了“比较性”社会心理,这家航空公司不仅通过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客户来参与,省去了一大笔广告费用,还省去了不少“免费机票”的费用,一举数得。可见,“比较性”流量货币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
善于把握人们惯于比较的社会心理,是我们创造“比较性”流量货币的关键。例如,有媒体曾报道,情人节是一种“社会比较性”的节日,这个节日里很多情侣会受到比较的“煽动”而分手。原因很多,或者因为这一天你没有陪伴你的伴侣,而她正好和她单身的朋友在一起,一比较忽然觉得单身很好,所以最终与你分手;或者你送给你的伴侣一束玫瑰,而她的好友却收到了一颗钻戒,比较之下觉得你并没有真心付出,因此分手……
我们想要说的是,人的比较社会心理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从“比较分手”中就可以看出,如果能够驾驭这种比较心理,那么我们创造出的“比较性”流量货币,将能带来多大的传播价值啊!
“比较性”流量货币是创造内容帮助用户满足社交过程中的比较心理。这就好比我们在朋友圈里给用户的某种行为搭建了颁奖台,你第一,他第二,她第三。在这里,“比较性”流量货币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金钱难以衡量的。当然,在这种满足感的驱动下,我们什么也不用说,用户自然而然就会分享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