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许多的说说,许多的青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鲍蕙:被“囚”的文字

观音禅院的老和尚一直想去西天取经。他天天念佛诵经,还花重金修建了观音禅院,用金镀了一座观音像。观音为了试探老和尚是否真的一心向佛,便化身成了一个小女孩。女孩拿着一朵沾着露水的荷花向老和尚换观音像。老和尚却觉得女孩不可理喻,就要轰走她,观音变的女孩给他最后的机会,说:“你看,茶花是活的,朝气蓬勃,而观音像是死的,你留它做什么呢?”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比方一个事情。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年少的我们对文学充满了敬仰与好奇,在我们眼中,语言文字如此神秘。作者优美的文字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总是使我们震憾,如此恰到好处的语言,我们本该在老师的帮助下,去领会文学的魅力。而如今,鲜活的文字被束缚在“应试”的条条框框里,似乎隐去了光华。就像为什么同一首歌,专业歌手不一定比业余爱好者唱得好一样。专业歌手最先投入音乐的是技巧,而业余爱好者是先投入的是心。

妈妈单位新招了一个大学毕业生,虽然是英语专业,但对中国史学、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寒假给我辅导了几天语文。他一来就打开了话匣子,那种热爱似乎迫不及待地爆发出来,从古代名著、各种学院诗派到诸子百家……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我听得云里雾里,几乎什么都没记下,但那种浓浓的书卷气和中国文学长长史书的厚实独特,精彩绝美,却深深打动了我。我拿着学校的阅读题向他请教时,他一遍一遍愈加投入地诵读着,却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只是一边读,一边啧啧赞叹,似乎这样才能体味到文章里面的世界。

没有任何语言能够替代作者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情境,以那样的心情,写下的那样的文字。

文学时而像恬淡的月光,含蓄地微笑,一抹明亮的色彩闪过双眸;文学时而像巍巍的险峰,在暴风雨中直指苍穹;有时又像荷,将泪水淌进湖中,悄无声息,却将一抹粉红留在风中。迎风舞动的荷迸溅出生命的甘甜,却用荷叶将“犹抱瑟琶半遮面”的美感常留心间。这文学的魅力啊!不应该被连根拔起,一片片撕下花瓣,割开茎叶,装在冰冷的玻璃盒里,迫使我们去观察那索然无味的赤裸裸,不该为突显中国悠久文学底蕴的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而设计出答案,却让其含蓄而珍贵的独特美感消散掉。我只能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