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鲜卑

之后的半个月,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又一起陷入到操练的恶梦。

尉迟宝琪也知道了为什么二叔尉迟宗,说出和他们一起练练后,尉迟宝琳脸色会变成苦瓜色。尉迟宗是真的下手呀,只要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有一丝懈怠,那棒子就会准确无误的落在背上。

从操练的第一天开始,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便开始趴着休息了。尉迟福和尉迟禄每天给兄弟二人按摩,那惨叫声是此起彼伏。尉迟福跟尉迟敬德每天汇报,还问过尉迟敬德,“郎君,大郎和二郎会不会被……”

尉迟敬德抬手便打断了他的话,“跟你们操练,你们留着力。我也下不去手,正好二郎回来,让他好好操练、操练这俩臭小子。二郎有分寸,不会出什么事。”

说完这话,这天夜里,尉迟敬德拿着一坛酒,和裴氏一起进入了尉迟宗的小院。

等裴氏姐妹进屋里聊天后,尉迟敬德给坐在小院前厅的尉迟宗,又添了一碗酒,说道:“二郎,宝琳阿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就走了,那时宝琳才四岁。之后我又出去拼杀,等我回来,宝琳都快十岁了。”

“大兄,我知道。这些年,苦了你了。”

“我不是跟你来诉苦的。宝琳和宝琪,这俩臭小子,我也舍不得下狠手,你该怎么操练,就怎么操练,但是不能给打坏了。这几个小子,可是你看着长大的。”

“大兄,放心,我有分寸。咱们尉迟家,宝琳这一辈,只有他们三个,三郎还小,我肯定对他们兄弟上心的。”

尉迟敬德看着尉迟宗说完,一碗酒一饮而尽,露出落寞之色,不禁安慰道:“二郎,你还年轻,肯定会有自己孩子的。”

听完尉迟敬德的话,尉迟宗的脑袋垂下的更低了,“大兄,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就是怀不上。我愧对列祖列宗,愧对阿耶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尉迟敬德看着尉迟宗,将脑袋埋入自己的臂弯,也是叹了口气,端起旁边的酒碗,也是一饮而尽。

猛然见,他看着手中的酒碗,悠悠说道:“宝琪弄出的‘虎鞭酒’,太上皇和圣人服用后,我听说骊山皇庄和宫里,已经有嫔妃怀孕了。”

“‘虎鞭酒’?哪呢?我这就去找宝琪。”

尉迟敬德赶忙拉住已经站起身来的尉迟宗,“听宝琪说,‘虎鞭酒’是能养人,但具体能不能怀孕,他没说呀。何况,宝琪现在也没药材,泡不了‘虎鞭酒’,你先等等,我一会儿去问他。”

“我怎么不能去?我可是他嫡亲叔叔,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你不嫌丢人,我嫌。跟小辈要‘虎鞭酒’,你怎么说?”

“我……我……”

尉迟敬德看着尉迟宗面露尴尬之色,指了指一旁的酒碗,“倒酒呀,这可是宝琪酿的第一批玉液酒,家里窖藏的也不多了。”

尉迟宗赶忙给尉迟敬德倒酒,然后疑惑着问道:“之前我去松州,宝琪那身体看着还行呀,怎么过了几年,你写信,就成了赢弱不堪呢?”

“那时看着还行,但在府里,多跑几步,就气喘吁吁的,你说不是赢弱不堪是什么?也就是去了老家,才开窍,慢慢将身体操练的不错了。”

“还是这酒有劲。”尉迟宗喝了一口酒,说道:“我走的时候,给我装几车。”

“没有。还几车?宝琪在府里,就酿了几天,人就跑骊山了,后面工匠全部去骊山了。长安就没留下几坛。前几天婚宴的酒,还是骊山运过来的。”尉迟敬德没好气的说道。

这天,尉迟宗准备返回松州,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每天汗流浃背的操练了。而随着张阿难来尉迟府传旨后,尉迟禄走进了两兄弟休息的厢房。

尉迟宝琪看着一脸努力憋笑的尉迟禄,不由问道:“三叔,有什么好事?”

“二郎君,被圣人任命左金吾将军,常驻长安了。”

尉迟禄说完,便看到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那惊呆的表情。“造孽呀。”尉迟宝琳大声喊出了,原来尉迟宝琪的话。

尉迟宝琪下午还是返回了骊山。尉迟宗得到新任命,正是忙的时候,且经过这半个月的操练,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也需要修养一段时间。于是他大手一挥,让尉迟宝琪得以返回骊山,但过了八月十五,依然还要操练。

尉迟敬德婚假结束,便红光满面的上朝了。早朝结束,尉迟敬德朝着两仪殿走了过去。

“敬德,今天有何事禀告?”李二陛下看着尉迟敬德走进来,开口询问道。

尉迟敬德朝李二陛下行完礼,便不好意思的说道:“禀圣人,臣想去西苑猎头虎,请圣人准允。”

“猎头虎?”

“嘿嘿,宝琪说从胡商那,搞到不少好药材,已经可以再泡虎鞭酒了。所以……所以……”

“哈哈哈哈。敬德,你也算新婚。我知道,我知道。”李二陛下调侃了一下尉迟敬德,然后说道:“多猎几头,让宝琪泡好,就送进宫。”

“诺。”

七月流火,太阳炙烤着大地,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苗。尉迟宝琪光着膀子,待在书房内。书房内的冰鉴,其内装着冰块,正冒出丝丝凉气。

尉迟宝琪看着田鸣收集回来的书籍,鲜卑二字,映入眼帘。

提起鲜卑,便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大兴安岭。提起大兴安岭,出现在我们脑海的一定是林海雪原,但是大兴安岭两侧的山麓地带,却是两条非常适合游牧的草原走廊,西侧是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东侧是嫩江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嫩江草原在我们现在东北的嫩江流域,科尔沁草原则是在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的缺口处。

先秦时期,能与匈奴一较高下的东胡部落,其根基之地正是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的草原走廊。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其残余部分全部向东钻进了山高林密的大兴安岭,其中遁入大兴安岭北部的被称为鲜卑,而逃入大兴安岭南部的被称之为乌桓,也正因如此,大兴安岭的北段被称之为大鲜卑山,而南段则被称之为乌桓山。

钻入大兴安岭的鲜卑和乌桓,并没有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而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渔、狩猎的同时,还在嫩江草原和科尔沁草原上保持着自己原始的游牧属性。这便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在谈到自己的起源时写到“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曹操击败乌桓,从此乌桓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鲜卑经过多年发展,拓跋部异军突起,建立魏国(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统治北部中原达140余年。

嫩江草原和科尔沁草原,是一片龙兴之地。嫩江草原孕育出鲜卑、蒙古,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少数民族。科尔沁草原则孕育了契丹。

今天我们说起蒙古的发家史,很多人都说是呼伦贝尔、斡难河、肯特山(狼居胥山)等,但蒙古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东麓的,并且是在嫩江草原积蓄力量后。才向西翻越大兴安岭来到了呼伦贝尔,嫩江草原才是蒙古人的祖地,鲜卑部落与蒙古族的发家史,几乎一模一样。至于契丹,则是兴起于乌桓故地的科尔沁草原,并且以此为基地,一路向东,渗透到整个辽河流域,算是第一个兼具了渔猎、游牧、农耕三重优势的民族,从科尔沁到辽上京(今巴林左旗),从辽中京(今赤峰市)到辽东京(今辽阳),整个契丹的发家史,几乎全部是在辽河流域展开的,以至于他们入主中原后,将国名从契丹改为辽。

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能真正改变历史走向,并在我国史书中大写特写的地方,其原因正是因为,它是众多游牧民族崛起的摇篮。那些踏破长城且入主中原并且能够统治半个或整个中原的马上民族,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是在这里渡过了它们历史上的青春时期。

等他们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后,他们便开始向西征讨,入主蒙古高原最核心的色楞格河流域。接下来等待它们的就是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的帝国征战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蒙古高原,在汉、唐时期称为漠北,今天的这片高原之所以会以蒙古命名,其原因就是因为蒙古人以及那个黄金家族,在历史上的成就与影响实在太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马蹄踏遍亚欧大陆,其鼎盛时期,国土面积超过4400万平方公里。

而鲜卑,与蒙古之后的崛起、发展又如出一辙,只不过它没有取得蒙古那么大的成就,只是占据中原北方,建立了北魏。这也是隋朝、唐朝皇帝,都想将漠北划入自己帝国版图的原因之一,作为留着一部分鲜卑血的他们实在太清楚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多大的威胁。

那么他们怎么会有鲜卑血脉呢?

鲜卑建立的北魏,统治中原北方达140余年,这是拓跋鲜卑人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期间,他们民族本身的历史,由过去与中原历史各自单线发展而合为一体,成为我国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自北魏开国,拓跋鲜卑便不再有单独的历史,这种情形在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表现。

北魏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元姓门望最高,还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孝文帝通过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各族的联姻,使得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得以进一步融合。

孝文帝的全面改革,也使拓跋鲜卑的封建化在均田制下最后完成了。虽然他们在一定意义上,还力图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地位与习惯,但他们在采用汉族方式统治汉族的过程中,同时也不自觉的瓦解和削弱着自己的民族体系与民族意识,他们的民族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泯灭了自己。经孝文帝的改革,再经东魏、西魏、周、齐的曲折,拓跋鲜卑最后融入汉民族的大共同体。

北魏末年,功盖曹操、祸比董卓,且贪婪暴虐、杀人无数的尔朱荣身死,其麾下大将贺拔岳和高欢不合。永熙二年(公元553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这便是“关陇集团”的雏形。

在贺拔岳遇害后,贺拔岳旧部拥立宇文泰继任首领,继续立足关陇,与高欢分庭抗礼。此后,高欢和宇文泰,两人各自拥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但贺拔岳旧部对宇文泰并非心悦诚服,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宇文泰远逊于关东的高欢和江南的萧梁。且宇文泰军团成员主要是六镇鲜卑,人数较少,不论是扩充军事力量还是想更进一步,他必须要同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建立牢固的同盟关系,就这样,“关陇集团”应运而生。

宇文泰在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其中八柱国:宇文泰家族(北周皇族),元欣家族(元氏是北魏、东魏、西魏皇族),独孤信家族,侯莫陈崇家族(侯莫陈为姓氏),李虎家族(李唐皇族),李弼家族,赵贵家族和于谨家族。其中宇文泰统领其他六位柱国大将军,元氏是没有兵权的。

六位柱国大将军麾下各有两位将军,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十二大将军”,具体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其中,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