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6章 武器装备

“既然说到这里,那我们干脆今天就接着讨论关于军队武器装备的问题”安明看队伍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武器装备也得跟上

“先说铠甲,有铠甲跟没有铠甲,这点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比我等更清楚”安明看着曲予怀邓明等人语重心长的说到

“高盔甲率,能够有效降低阵亡率”

(明军镇压孔有德叛乱,在旷日持久的登州之战死了1012人,轻重伤却有6240人。死伤比是1:6。

《满文老档》记天聪四年四月一次局部战斗“我军阵亡十三人,被伤二百四十五人”。崇祯十二年,明军在松山击退清军,逃回的汉人报告说清军焚化了200具尸体,另有1500-1600人负伤。死伤比是1:8)

“安兄说的不错,穿不穿盔甲,兵丁的阵亡情况完全不一样,有盔甲大部分的士兵能够得到有效防护,即便被敌军砍,也不过负伤,如果没有盔甲则有可能就阵亡了,同时士兵着甲,抗击能力也增强,被敌人击打,仍能够维持战斗力,这对于战场的局势也至关重要”(注1)

“既然如此,肯定要制造铠甲,具体该选择哪一种,大家也都说一说”

“说来这铠甲种类五花八门,起义军里穿什么的都有,牛皮甲、木甲、藤甲、铁甲、扎甲、棉甲”

“牛皮甲、木甲、藤甲就不考虑了,一来制作起来也颇为麻烦,如果炼铁进展顺利,大规模制造铁不成问题,如此一来既可以发展传统铁甲,也可以用来制造棉甲,我个人更倾向制造棉甲,主要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朱青盘算了一下,说出了想法(注2)

“我赞同朱青的意见”安明听后,直接表态,

对于盔甲的发展史,安明也略有了解,实际到了明清,其余类型的盔甲基本都被淘汰,只剩下棉甲,主要是布面甲的重量,较之札甲而言不仅轻便,造价也大大降低,同时用厚密棉布也能对火器铅丸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除能防御火器,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

“我也认为棉甲更合适,铁甲又沉又冷,穿起来麻烦,远不如棉甲方便”邓明听后也认为棉甲更合适

“不仅如此,最重要的,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用较大的铁片连接,也不用穿孔缀连,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其实就现在就制造铠甲言,我们能够马上得到的,也就只能制造棉甲,棉甲所需布帛、棉、内衬、铁甲也皆容易得到”(注3)

“如此,就先制造棉甲,只是棉甲在这里南方会不会怕热”

“这个倒无妨,大江南北,夏天都是一样的热,冬天南方比不得北方寒冷,但棉甲穿上也不会热,所以,综合下来,相比较其优点,南北温度的问题不能够作为否定项,再者,这个棉甲可以防火枪”

“那这个铠甲,就确定为棉甲,接下来就安排人手开始制造”

“这个没什么大问题,布帛马上安排人去买,铁现手里的也都拿出来一点,去找几个裁缝,先制造几副应该不成问题,最好能有一副铠甲拿来放样”

“铠甲样子,这个我来安排,成都来的弟兄们,应该手里也能凑出来一副”曲予怀开口应承下来

“如此,老朱就安排制造,想来一副铠一两银子也就够了,先打造三百副”

安明记得以前研究过在,明朝棉甲的价格在1.5两-2两之间,但这已经是采购价了,安明他们自己可以生产铁,其他的材料就地购买,人工也便宜,一副铠甲的造价综合下来,一两也就够了。(注4)

注4:《工部厂库须知》中也找到了关于这些材料的价格,其中: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棉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棉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而当时明朝一副盔甲需要工食银2.4两左右。

《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卷八百九十三·直省兵丁军器》记载,1副棉甲工料银2两,1副铁盔1.5两,1副铁甲工料银3.3两。1把腰刀0.92两,1把鸟枪1.23两,1杆长矛,0.1两,1张弓1两,1支箭4分白银。

注1:《总督四镇奏议》记载万历十三年的辽东军备,所列全部是铁甲(明甲和青甲),臂手配备也很普遍。其中正安堡车营有1512人,配备281副明甲和1696副青甲,甲比兵还多。到了万历47年萨尔浒之战《满文老档》描述萨尔浒之战的明朝川兵,却只披木甲和硬牛皮甲,朝鲜步兵披绵甲,即便不能把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全部归咎于铠甲,但铠甲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影响任然无法忽视。

注2:《明会典》记载:“弘治九年,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绵布;钉甲,用火漆小丁,又定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以明斤换算,布面甲重量约莫只有现在的二十八斤,较之札甲而言,造价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轻便性,同时用厚密棉布也能对火器铅丸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此外,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用较大的铁片连接,也不用穿孔缀连,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注3: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注3:布面甲和棉甲之间的定义容易产生混淆,实际上棉甲属于一个大类,布面甲为其中一项,布面甲是后人冠以的称呼,在当时,称之为暗甲,更严谨一点,这一形制的甲胄应该称作棉铁复合甲。棉铁复合甲的本质仍然属于铁甲的一种,清袭明制,八旗军所列装的棉铁复合甲的规制同样是由布帛、棉、内衬、铁甲叶这几部分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