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建瓦窑
接下来的很多天,宋向阳都是在帮着村里修马路。
期间又去赶集做了一次生意,把个体户的材料也都提交给乡政府了。
乡政府的办事人员很热情,一听到要搞个体户了,也是很支持。
占地的审批手续和开采许可也是给他开了绿色通道,一个多小时就给他办好了。
而且送到县里工商所的文件都没有走挂号信,都是让班车师傅给带去的。
所以,没过两天,宋向阳就拿到了个体户的营业执照。
宋向阳一拿到营业执照,就到乡里的税务代办点登记了。
这下,办瓦厂的手续算是齐全了。
这件事一落地,宋向阳就让林场的那位师傅,给自己运了建瓦窑需要的砖头、水泥、钢筋,都是严格按照刘开富的规划走的。
所要建的窑,一次性可以烧两万片瓦,可能比乡里的大瓦窑要小上一些。
但宋向阳觉得这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
因为再过几年,就有些人要修砖房了,瓦窑只是一个过渡的赚钱形式。
等到修马路的事情一结束,宋向阳又带着家人一起去收拾场地。
先是把那些池塘里还剩余的一些残渣给清理掉,又把牛栏全部给打通成工棚。
接着,又弄过来一些木桩和木片,支起了几张半身高的长桌,方便到时候做工作台用。
而水库喂鱼的事情,则暂时让刘有财帮忙照看着。
下午的时候,刘开富也来了,应该是忙完手中的活计了。
他仔细的在四周看了看,选了一块地势稍高的区域。
那里通风好,也不容易灌水。
他用木棍画了一个大致的范围,算是圈定瓦窑的大小。
又仔细的瞧了瞧宋向阳几个建的工棚,觉得很是满意。
之后,又很谨慎地去查看了水源的位置。
人家之前造纸的时候,已经用水车搭建好引水的了,所以,他也觉得很妥当。
于是,他又帮着把工棚里一些稍微不平整的地方,给修整了下,以便走路的时候更平坦些。
宋向阳对刘开富认真的态度很是认可,觉得每个月三十块钱是非常的划算。
当时两人聊的时候,宋向阳还说年底核算的时候,如果效益好,还会包上一个大红包。
这让刘开富都有些喜出望外。
要知道,他虽然是个石匠,每天也就一块五的工钱,而且不是每天都有。
而宋向阳给的工钱,都相当于自己父亲的工资了。
这在当下的农村,很多单位上的都比不了。
那时候,一个民办老师都才十多块钱一个月。
所以,第二天建瓦窑的时候,刘开富异常的积极。
不仅和他儿子搬来了很多以前自己弄瓦厂的工具,就连做石匠的锤子和矬子都带来了。
父子二人都不用安排,就开始在瓦窑的那里定线、挖地基、打地坪。
宋向阳几人也没闲着,担的担砖头,运的运土,和的和水泥。
大家都忙的热火朝天。
等到第三天的时候,瓦窑已经初步建成了,就差一个烟囱和窑门了。
这都是老师傅才能干的活。
所以,宋向阳一边在帮着递材料,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着刘开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待到都弄完了,刘开富又和儿子去搬来了一些石头,仔细的凿了一些,堆了一个四方的水槽。
就连每个工位的脚底下,都凿了一块平整的垫脚石。
宋向阳不得不佩服刘开富的认真。
这瓦厂一开起来,那些湿滑的土泥确实容易摔倒,这么一弄,就稳当多了。
临近天黑的时候,刘开富都还从山里搞来了一些干木,准备搭上几个木架子,准备晒瓦的时候用上,那样就更通风一些。
宋向阳三请四请才把他叫回去吃了晚饭。
结果,第二天下了点细雨,宋向阳怕池塘内淤水太多,早早的就去查看。
没想到刘开富都已经早早地赤脚在那池塘里清理了起来,宋向阳招呼了好一阵子,刘开富都不愿意上来,仍旧埋头继续干活。
宋向阳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也跟着下到池塘,一起帮着清理。
幸好这池塘比一般的池塘要浅,也没有什么洼地,所以倒是积水不多。
两人一小半会就把所剩的积水全清理了出去。
这时候,刘开富跟宋向阳建议道:
“向阳,要不干脆把这两口池塘挖开打通,这样也更好施展一些。再理一处水径,这样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有积水了。”
宋向阳也觉得很有道理,点头说道:
“我之前也有这个想法来着,把中间这堤坝一薅,就成了一块大田了,确实可以同时进来很多人。”
说着,又指了指另外一方堤坝,
“在那里,再搭两处木梯子,这样挑土就很容易了。我等下就去村里问问那打米厂的两条履带,那打米机不是被烧坏的没法维修了吗。如果把那两条长履带搞过来,制好的瓦片都可以直接传送到棚子那里去。”
接着,他又指了指溪水口,继续说道:
“我去问问那架老水车,那也是他之前造纸用的,如今也荒废了。如果他不拿到别处去的话,我就在溪水口那里拦一道坝子,把这水车运作起来。既可以引水也可以带动那两条长履带。”
刘开富仔细地端详了那架老水车很久,猛然道:
“哎呀,你这脑瓜子真是灵泛啊,这从坝上搭几根长竹,这水车就活起来了。用一根粗皮带把水车的轴子和那履带的轴子一连,传送不多的瓦片是完全带的动的。”
宋向阳也是灵机一动,之前没往那水车上面想。
现在,如果经过这么一弄,就能省出两个搬运的小工,也能省下一些钱。
见刘开富也极为认同,宋向阳觉得事不宜迟,赶紧去到村部和刘有树家里,将两件事情给敲定了下来。
刘有树的水车还好说,他自己也不准备搬走,所以宋向阳能用得上,他自是愿意的。
打米厂的那两条履带则是费了一番口舌,最终还是花了三十多块钱才搞定的,当然是跟转轮一起打包的。
不过,宋向阳也很狡猾的跟老支书要了两条长皮带,那都是运树用的,结实又有韧性。
宋向阳使出吃奶的劲才把这些运到瓦厂,而刘开富已经在垒堤坝了。
宋向阳歇息了一会,便开始串联水车和履带的传送。
搞定后,又去砍了一些茅柴填充了下堤坝,这样蓄水就更快了。
吃饭午饭后,两人又不知疲倦的去到宋向阳家的竹山,砍了几棵最大的竹子,通空做成了水管,将其架设在堤坝和水车上。
这样,一个简单的水车驱动就完成了。
等到水位蓄上来,就可以测试下传送的效果了。
而明天,宋向阳要去赶集摆摊,还要去唐家村问之前买蛇酒的那位,商量买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