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攻击户籍制度!
朱雄说完在座的人都若有所思,朱雄一开始就说过要把朋友和敌人分清楚,而且还要把朋友弄得多多的。
那现在朱雄这么说好像光在地主这个层面,至少就能让三千亩以下的地主跟三千亩以上的划清界限。
可这天下拥有三千亩以上土地者有多少?
好像不多吧。
真有地主大部分也是小地主居多,这么一划分,小地主应该愿意交,因为有落差,毕竟朝廷对自己还不错,上面还有三倍、五倍甚至十倍赋税的呢。
而且那些读书人和当官的都要交,他们就更没有借口了。
拉一派踩一派,这是妥妥的阳谋啊,这小子的水怎么这么深?
而且极为有针对性,勋贵阶层用爵位来卡,官员用晋升通道来卡,读书人用科举资格来卡,地主们用等级划分来卡。
没田没地的啥税也不用交,这可是最容易造反的一批啊,把他们给解放了,谁来闹事?不闹事,官员怎么提意见说取消改革。
难道让那些有田有地的地主去起义闹事?
他都有田有地了,他闹啥?
自古造反的都是那些啥也没有的带的头啊。
这这这……
你个龟孙,你是把所有的都算计好了是吧?
这倒不是说是朱雄都算计好的,而是当年雍正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这么搞的。
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是想这么弄,只不过因白银流入,让一条鞭法的实施有缺陷。
由于粮价有地方差异,如果全部用白银来交税,就会被商人赚差价,老百姓们反而受苦。
所以暂时全部用粮食来交税,或者部分地区可以实行宝钞交税,那才能让这么一条新政达到最大的效果。
朱元璋听完了朱雄的说法之后默默的记下来,心里面对朱雄的想法是十分赞同的。
尤其是以后将天下分成七个等分,前面的第一等皇家,第二等勋贵,第三等官员,第四等有功名的读书人,第五等地主。
这五等都是兼并土地最多的阶级,所以必须向他们收重税。
而朱雄为了针对这些人来收税,还制定了不同的方法。
如今虽然还没有说皇家要怎么来遏制,可是勋贵、官员、读书人、地主都已经给出了具体的遏制办法。
皇帝、吏部尚书、礼部侍郎听完了之后,都觉得这个方法完全可以实施。
这么一看的话,朱雄绝不仅仅只是空谈口号的迂腐读书人,反而是对天下大政有着极为清晰的条理。
正如朱雄自己解释天下雨所归纳出来的科学思想,是有条理的一门学问。
看起来朱雄的思想跟儒家是有一些区别的。
朱雄做事都是条理分明,想出了一个政策,那必定要使这个政策可以落地。
如此细分下去,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律法,制定不同的收税标准,既可执行又可监督,又有惩罚力度,这才是三位一体的好策略,如此才能真正说服人,才能落地。
只不过朱元璋听完了,朱雄的这番见解之后却有些犹豫。
他之所以制定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是想让老百姓钉死在土地上,人跟地捆在一块,让你没办法离开地,让你一辈子只能在这块地上给我种庄稼,给我交税,保证大明王朝的国库有收入。
而朱雄这么改的话,对于户籍制度则是巨大的冲击,到时候人头税没有了,就意味着土地跟人分开,老百姓们就不再被捆绑在地上面。
以后他们没有了地,完全可以到处的流浪,律法也管不着,那对天下太平将是巨大的冲击。
詹徽和凌汉作为顶级官员,自然能想到这一点,即便他们不是管户部的,可是逻辑懂,一听朱雄这么说,詹徽立刻就站出来提出反对。
“可你可曾想过一旦如此改,那户籍制便成为了虚设。陛下之所以制定如此严格的户籍在于保证天下太平。”詹徽道。
秦秉宪和凌汉听到詹徽这么说,也没办法反驳,因为这句话说的是对的,之所以制定如此严格的户籍制度,就是为了方便管理天下的百姓,这么一搞的话,对户籍管理是个巨大的冲击,这不是直接违背了当今的国策?
可朱雄听完却是呵呵一笑:“陛下制定的户籍管理制,的确方便官府管理天下,甚至方便征用天下百姓,将百姓编为军、民、匠户,不许百姓更改,打仗征用军户、医户、厨子方便,可陛下怎么不想想,这么做合适吗?”
朱雄这么一说,詹徽和凌汉同时看向了后边的朱元璋朱元璋瞪了他们两个一眼,他们两个又慢慢的转过身去。
朱雄他们虽然觉得詹徽和凌汉两个人回头去看一个老管家有些奇怪,但这个时候朱雄却已经是相当激动,都没有去在乎这些。
甚至没有去管詹徽和凌汉会不会反驳自己就开始说了起来,“我们都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然而事实是别说龙不能生龙,凤不能生凤,就算是老鼠生的老鼠都不不一定会打洞。”
这一点后边的陆瑾言他们是很认可的,之前他们就一直讨论过这个户籍制度,虽然非常的方方面面,但漏洞很大。
朱雄更是直言不讳说道,“陛下希望将来咱们大明王朝所有子民都能够按照户籍按部就班,谁也别出岔子,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但是陛下却忘了咱们是人,咱们是活生生的人,咱们不是树,咱们不是草,以后树的种子发芽之后就是树,草的种子发芽就是草,但是咱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木匠的儿子今后不一定成为木匠,瓦匠的儿子也不可能以后就能学这门手艺。可能木匠的儿子喜欢做泥瓦活,瓦匠的儿子喜欢做木工活,人的天性是不能确定的。
“能当大夫的人一般都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有一颗耐心,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沉淀的,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大夫比培养一个读书人代价都大。十几年辨别药草和治病救人的经验,非常考验人心,不是一般人能胜任。
“如果某一天打仗,必须得要找几个医户上战场去给将士们疗伤,可某个人虽然是医户,但不会治病怎么办?难道强行上马吗?难道咱们的将士保家卫国没死在战场上,却要死在连医术都不懂的医户手里?这是对将士们负责的态度?
“第一代或许能直接从他们所从事的手艺来给他们定户籍,那第二代开始就会出现不能从事这一行业的子孙,第三代更差,到第四代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都说富不过三代,一门手艺怎么可能能传三代?当父亲的努力把日子过好了,难道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跟自己一样去吃这门手艺的苦?难道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考个秀才考个举人,改变自家的门楣?
“陛下都会想自己当了皇帝,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孙们受苦,怎就不去反思反思老百姓也是这样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