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天才时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87/52898187/b_52898187.jpg)
第50章 改编与插曲
《摄影机不要停!》的故事很简单。
在郑钱的剧本里,被分为三个章节:《One Cut of the Dead》(一镜到底的死亡)、《Final Cut》(导演剪辑版)、《Cargo》(负重前行)。
第一章节。
——《One Cut of the Dead》(一镜到底的死亡)
时长三十七分钟,大概讲的是,一个落魄导演在废弃的工厂内拍一部粗制滥造的丧尸片,演员的表演总是不在线,拍摄很多遍都不过关,导演很恼火,就在拍摄间歇,剧组遭到了真正的丧尸袭击。当演员们开始大呼小叫逃命的时候,导演却扛着摄像机,兴奋的大叫‘摄影机不能停!’将影片一镜到底拍摄完成。
第二章节。
——《Final Cut》(导演剪辑版),又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时长约五十分钟,讲述电影幕后拍摄过程,通过倒叙的方式揭秘第一幕中长镜头里的很多拍摄细节与真相——包括剧组经费不足、演员出车祸、拉肚子、摄影师闪了腰、设备故障,等等,以及因为这些问题带来的混乱——然后导演、演员、摄影师、助理等等剧组全员‘即兴救场’,用各种离谱却又合乎情理的方式解决意外(比如用醉酒的大叔顶替丧尸演员,效果尤为出色)。
第二小节时长约十分钟,是原电影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最终成片与花絮——镜头回转正片视角,向观众展示‘漏洞百出的三十七分钟’是如何被剪辑成一部完整电影的,通过片尾字幕穿插真实幕后花絮,对比出电影中的荒诞与现实拍摄的艰辛。
然后是第三章节。
——《Cargo》(负重前行)
时长七分钟,不属于原剧本,是郑钱额外拼接进电影里的‘彩蛋’性质的一个部分。讲的是经过拍摄这部电影和解后的父女,同心协力,拍摄出了一部新的丧尸短片,也是父女关系为主题,以剧组全体成员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短片结束整部电影。
最后的短片完美契合整部电影的主旨——平凡人的奋斗与坚持——用郑钱在剧本上标注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当电影里的导演摔下剧本而女儿捡起的一刹那,父女之间似乎已经完成了某种交接仪式。
父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女儿开启了自己的新生。
……
……
杨蜜是十二月五日晚回到北平的。
第二天一大早,《摄影机不要停!》便正式开拍了。
这部剧的成片虽然看上去有些粗制滥造,但郑钱给出的剧本却格外精细,部分分镜头甚至详细到以帧来计算——因为他没有几个月的时间让演员们之间慢慢培养默契,亦或者反复排练某段剧情的走位,所以只能靠大力出奇迹,通过拍摄更多素材、更苛刻的剪辑,来达到与原作相同的结果——这让整部电影的制作难度变得很高,对剧组,尤其是导演的执行力也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
事实上,即便没有剧本里的各种包袱,拍摄现场遇到的各种事故也层出不穷——比如‘无敌兔’连续录制容易过热,所以夏安不得不分段落拍摄,并在进度表上预留时间,等其他演员练习走位的时候待机散热;再比如兔子自带电池续航时间过短,所以不得不外接电源,使用假电池避免中断供电,等等。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审核部门那些敏感的老爷们胡思乱想,郑钱还改了几处小细节。
比如第一幕,原作中,女主角砍死导演后,如行尸走肉般上了屋顶,摄影机追逐着她逐渐升起,她脚下一个巨大的五角星图案入了画面,仿佛某种神秘的图腾——郑钱把这里的五角星换成了倒置的十字架。
再比如弱化原片对影视行业混乱的过度自嘲,把重点从对影视行业的攻击,稍微偏转为‘这个行业太不容易了’,大家都是普通人,即使是拍烂片也要付出巨大的热情与努力,这种更积极一些的想法。
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挣钱,与郑钱无关。
当然,面对剧组的人,他就不会这么说了。
“——想要拍好这部电影,仅凭剧本或者职业心态是远远不够的。”
在第五次尝试第一幕(伪)一镜到底失败后,郑钱这样给剧组里的人打气:“我们大家需要情感,需要信仰,需要相信的力量……我们要把自己这半年来拍摄过程中的所有感受,都融入到这部电影的拍摄中……我们经历了一切该经历的,承受了一切该承受的,最终还能做到‘摄影机不要停’,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我的摄影机不能停,你们的摄影机也不能停。”
私下里,郑钱对三位副导演也表现出充足的耐心:“你们的任务非常重,非常重……虽然看上去你们做着侧拍师的工作,但实际上你们拍出的不是花絮,而是正片。任何一次走位排练都不要错过。因为我们在排练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次意外,任何一帧画面,都有可能在最后剪辑的时候,被剪进正片里……”
只可惜,他没能一直这么‘和气’与‘耐心’下去。
紧张的档期,琐碎的情节,千头万绪的线索,以及片场此起彼伏的事故,让郑钱很快丢掉了开始的‘鼓励型’导演方式,转而化身片场暴君——很多时候,他都有种错觉,自己仿佛与《摄影师》开篇时的导演合二为一了。
当然,他没有真的冲杨蜜脸上吐唾沫星子。
而在这种高压下。
大洋彼岸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十二月十号,《摄影机》拍摄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马蒂·伯德打来了电话——麦道夫案爆发了——此时恰逢金融危机高峰期,雷曼兄弟破产的恶劣影响还未散去,市场上风声鹤唳,而伯纳德·麦道夫又是前纳斯达克主席,明星金融家,所以他的旁氏诈骗案一出现,立刻加剧了投资者们信心崩塌的速度。
马蒂打来电话,紧张兮兮询问要不要沽出亚马逊的股票,避免股票账户因为市场上的赎回潮与抛售压力带来损失。
“滚蛋!”
这是雇主摔掉电话前,给自己经纪人唯一的答复。
稍晚几分钟,栗娜打通了马蒂的电话。
“——不要往心里去,马蒂。”她安慰道:“老板这两天在片场,已经忙疯了。连我都会被骂。我建议,他如果没有给你明确指令,那你就不要有任何操作。”
“当然。”
马蒂·伯德的声音里丝毫听不出恼火的情绪,反而带着一丝莫名其妙的愉快:“不用担心我,li,我们做交易员的,都是一路听着骂声过来的……能听到老板带着这么强烈的感情骂人,反而让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你知道吗,他在股票市场上就是一个无情的赚钱机器,有时候我简直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机器人……如果这次因为他拒绝沽出导致账面损失,我可能会更高兴一些。”
“你也是个变态。”栗娜呵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