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里有个裱画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6章 书法入门与深造

李天佑板板正正的坐着,脊背心那里,师叔给他别着一根直尺。

要求他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必须时时刻刻的用脊背的皮肤去挨着尺子。

然后端正的坐好。

师叔教他学着写毛笔字。

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大的人,还跟孩子一样,从拿笔的姿势开始学。

但是师叔一板一眼的办事风格,还是让李天佑乖巧的跟着学。

师叔教他的持笔方法,不是基础版的五指执笔法。

而是三指一抓法。

这种方法强调拇指、食指和中指的配合。

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的力量要均匀,像抓住一只小鸟一样,既不能让它飞了,也不能捏伤了它。

无名指和小指要自然弯曲,贴在笔杆上,起到支撑的作用。

手腕要放松,不要僵硬,让笔尖自由地在纸上运动。

一旦这种方法练成了习惯。

以后写字的时候,手会极其的稳。

李天佑捏着毛笔,练习了好半天,才逐渐适应了一些这种姿势。

“师叔啊~我要练什么字体?行书?狂草?还是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瘦金体?”

师叔撇撇嘴,上去就是揪耳朵。

“站都站不稳,走还没学会,就想跑起来了是吧?此事最忌急不可耐!还瘦金体?小说看多了是吧?是不是以为瘦金体有手就能写?”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

因为它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很多小说中,动不动就是一手特别牛掰的瘦金体。

基本上但凡穿越都要必须自带技能一样。

但是瘦金体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瘦金体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感,更在于其内在的意蕴。

这种书体在运笔过程中强调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跳动、呼吸,充满了生命力。

瘦金体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其字体结构、笔画走势和整体气韵都有其独特之处。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学书需先求工稳,再求变化。

瘦金体虽然独具美感,但初学者不易掌握其精髓,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瘦金体的笔画走势多变,收放自如,看似随意,实则章法有度。

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掌握这种自由度的笔画走势和节奏变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和练习。

如果一开始就急于求成,很可能形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影响日后的书法水平。

再一个,瘦金体的结构复杂,横竖撇捺间的比例和空间分布都有其独特之处。

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这种平衡和协调,容易写出松散无神或过于生硬的字形。

一个有多年书法功底的人,学习瘦金体,少则一年,多则数年。

才能流畅而不带死板书写。

所以谁一上来,就说自己没有任何书法功底,仅仅学了几个月的书法,就能写一手瘦金体了。

你就当他给你讲了个笑话,听听得了。

师叔给李天佑找来几张字帖。

都是正儿八在的楷书。

楷书是最适合初学者的字体。

因为它笔画清晰规范,结构严谨,有助于掌握基本的笔画写法。

楷书的笔画起笔、行笔、收笔都有明确的规则,例如横画要平稳,竖画要挺直,撇捺要舒展等,这有助于新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此外,楷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无论是书籍、报纸、杂志还是公文、书信等,都经常使用楷书。

因此学习楷书可以更好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

师叔对李天佑没有太多的要求。

一到两年内,改变他每一笔的用笔习惯与书写姿势,就行了。

其实说到底,

师叔他们这一派,一直认为。

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风格和笔墨,其中笔墨是关键因素,是核心依据。

而其中笔墨又分为【书法的笔法】和【绘画的笔法】。

教会了李天佑怎么正确拿毛笔。

自然就可以继续教他,书法中的笔法,中锋和侧锋的区分。

师叔拿起毛笔,在旁边书写下几笔偏旁部首。

然后很认真的跟李天佑说,

“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为使点画圆润,历来很多书法家,多主张【笔笔中锋】。

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

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云: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端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

(颜真卿的楷书,笔笔中锋)

......

说完,师叔又在纸上划出几个字,认认真真的对李天佑说:

“这种叫侧锋!”

侧锋,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

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

“正以主骨,侧以取态。”

我们在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侧锋之美)

各种不同的书法笔法,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效果,

古人因此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

例如“折钗股”,指书写时笔在转弯处须用中锋,笔毫平铺,使笔画浑圆不曲,如金钗一般宛转流利,毫无凝滞,笔画转折而笔意仍然一气呵成。

根据宋人黄庭坚的评论,唐代张旭的草书,最具此种特色。

......

而这个是时候,就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剑走偏锋中的“偏锋”。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是以“偏锋”书写见长的。

当时曾有人对他的笔法颇多非议,他作书时不仅将手腕枕在桌上,而且执笔取卧势,以至写出来的字有“左秀而右枯”的毛病,

但黄庭坚却认为这正是苏字的动人之处,即所谓“虽其病处,乃自成妍”一个“妍”字准确地概括了东坡书体的特点。

图为苏东坡的《李太白仙诗》墨迹,从中可以看出苏字枕腕卧笔的书写特点。

李天佑认真的理解着,师叔给他传授的新的知识点。

高速记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去习惯观察书法作品中的细微不同。

以前师父庄老爷子教他的,

就好像是,直接告诉他标准答案是什么?

然后他按着标准答案,去比对每一幅遇见的字画。

按照标准答案,去寻找每一处细节。

但是,师叔教他的,不一样。

他像是要教会自己,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题?

解题的原理又是因为什么?

等李天佑熟练的掌握每种题的解题思路。

再去解开相似题目的时候,必然是事半功倍。

李天佑求知的心,从未如此充满了渴望。

好好跟着师叔学,吸干这个小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