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胡思乱想之三
一
受邀参加学校图书馆组织的读书会,分享读书经验,一般到最后环节都会给学生推荐几本书。不由惶恐,因为我自知虽然读过一些书,但如此郑重其事向他人推荐可读之书内心还是忐忑的。毕竟自己读书没啥名堂,哪有资格指导别人?
盛情难却,于是就试着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平时所读之书多偏向人文社科。我到图书馆里借过一些书,范围很窄,无外乎文学、艺术、外语等方面的书籍。尤其钟情于文学,每当捧起一本小说,尤其特别感兴趣的,我常常会一读到底,废寝忘食。有的小说通过朋友介绍,进入我的视野,于是便在头脑中生根发芽,不一睹为快,心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这方面,我有个朋友,就是写小说的,对我影响很大。当初上中学时,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我也投以羡慕的目光。不过,写小说更需要太多的技术和心血,非一时能够成就,而读小说就省事多了,从别人行云流水的文字叙述中体会人生的曲折,生活的美好以及命运的不可思议。另外,我比较喜欢阅读随笔、散文之类,也东施效颦常常就生活所感形成文字,供大家评点。随笔、散文这类文字,尤其富含哲理的,是作者在平淡生活中思考的升华,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如果能引起他人的共鸣,那么在茫茫尘世就算觅到了知音。我从那些隽永的文字中,觉得身心放松,尤其余暇能手捧一些名家的散文集,觉得生活中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遇到心动的文字,我情不自禁会及时摘录,这有个副作用:摘录的同时,自然降低了阅读速度,有时一本好书被无意冷落一旁,甚至过了好久才想起来与之重续前缘。
其次,我喜欢收集电子书。囊中羞涩,对书店陈列的书籍心向往之,但不得不忍痛作别。一般情况下,不是特别让我魂牵梦绕的书,我不会牺牲人民币的。电子书则不然,只要乐于下载,一般就能唾手而得。然后分门别类,对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借助手机或电脑屏幕阅读,其副作用就是损害眼睛和颈椎。我为此苦恼不已,但是每逢遇到免费下载好书的网站,我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兴奋得如同牛入菜园,不饱餐一顿决不罢休。可有时候,电子书下载太多,想要一一浏览肯定忙不过来,心情愈加浮躁,大好时光就在懊恼中蹉跎。这方面而言,电子书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电子设备供电不足的时候,看到精彩处,更让人心中不快。因此,我更加推崇纸质书籍。一册在手,可圈可点,什么时候翻阅完全由本人做主。纸质书有纸质书的优点,电子书有电子书的特色,二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相得益彰,阅读时都能获益匪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其中的思想,让自己增强对外界的判断力,文字附着在纸张或者数字化工具上都不过属于体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再者,我乐于和喜欢读书的人来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语言者千山万水不辞远,无共同语言者面对面同样默默无言。不一定有宏大的道理表明读书多么崇高,也不一定不热爱读书就多么不堪,我觉得读书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人在吃饱喝足之余,有了读书这个爱好不至于无聊和茫然,至少能够静下心来一任思绪在辽阔和漫长的时空飞扬,从文字中捕捉那些高贵生命中早已飘散的信号,汲取前人的宝贵智慧,同时对书里书外那些愚昧和丑陋保持头脑清醒。通过阅读,我觉得个人的精神在成长。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阅读与把智力局限于教科书式的阅读不同,因为在强制下进行的阅读一旦功利性的目标达成就会被迅速抛弃得一干二净。去年无意中加入“H省教师读书会”并参加他们的活动,我发现乏味的教学工作同样可以焕发出诗意,也认识到自身的浅薄和无知。与那些气质如华、学富五车的教师相比,自惭形秽,他们读书不仅量大而且对书的追求很有品位,尽管离市区有点远,但是有机会我还是比较关注他们常态化的活动。
远处的书友交流多有不便,而近处的书友也有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学院,我认为老纪,L和G属于爱读书善思考的同事。老纪唱歌、书画、篆刻堪称一流,而文字功夫也是不同凡响,他有个很好的习惯:每次读书都会录下来,然后上传网上,这样中意的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反复听,自己录的音听的更有别样感觉。我不仅佩服他的这股韧劲,还赞叹他文字中的坦率和不羁。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求职被拒,他一番幽默、诙谐甚至略带泼辣的叙述让人忍俊不禁:
“到了办公室,他们让我和张军试讲,我先讲的,是关于中国画方面的,提前没有准备,就云天雾地的乱说,只管堆砌学术词汇,装腔作势。讲得我都听不懂,我估计他们也不懂。讲完,其中一个老头还夸奖我了我一句:‘讲得好。’太讽刺了,这还叫‘讲得好’啊,呵呵!然后,那个老头提问我问题,第一个是‘朗士宁成就的基因是什么?’我答曰:‘七分油,三分水。’(呵呵,朗士宁的基因是这样搭配的吗?我是从一个黑作坊听来的配方。)第二个是问我:‘你应聘的动机是什么?’我答曰:‘我爱学生,我爱教育,我想在教育事业有所成就。’(吹牛皮是一项有益健康的体育活动。)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跟我走吗?’我说:‘只要有利于我施展拳脚,我愿意。’(呵,等于没说,明显是在耍太极。)第四个问题是:‘我们镇平是产玉的地方,你愿意用你的专业发展到制玉的领域吗?’我答曰:‘这对我是个挑战,我喜欢挑战。’(这倒说了真实,我一直在挑战自己的能力范围。
呵呵,自始至终,旁边一个负责招聘的妇女都在笑,我不知道是笑我太学生气,还是在笑这种游戏式的问答好玩。
我们讲完出来还没二十分钟,他们就跟我打电话说我试讲通过了,让我去签协议,并说很欢迎我能去。其实我跟张军的打算是利用应聘来练练试讲的,没打算要签的。呵呵,我觉得自己太卑鄙了,调戏了人家。
在此也向一切被我调戏过的人们一并表示歉意,以后倘不是逼到忍无可忍,我绝不再调戏任何人。
是的,我要从良了,你们不要再逼我为娼。”
老纪这样的怪才不多,能够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勇往直前者更少,他是很有福气的。
不管怎么说,读书总算为大家普遍认可的事,让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不至于因迷茫而悲哀,不至于陷入俗世繁杂而不能自拔。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
二
说实话,我此前不晓得还有把乡村生活写得如此滑稽而幽默的书,直到和《我的小村如此多情》相遇。不记得是为何购得此书,也许是阅读乡村系列作品时,某处描写提及此书,因此我才及时下单的。
作者为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很有名气,只可惜三年前已经驾鹤西游了。书很单薄,不足200页,总共包括20个故事。据说这是作者当年痴情,为把女友追到手,不惜夸大和虚构了故事情节。这么刻意制造浪漫效果,也是为了博女友一笑,因此此书堪称一本“超级情书”,也可以看出爱情力量的确伟大,让作家的创作欲爆棚。
一口气读完此书,我觉得真是一群很“二”的人,都那么没心没肺活着。其中“爷爷”最有意思,书中佐证其“二”的有三个案例:敌人用枪指着脑壳,依然阅读不辍;不遵循教条,以智慧擒拿要犯;以逸待劳,迫使对方让步赢得谈判胜利。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爷爷”以静制动,心理素质很强大。此外,还有打赌吃青蛙,损人不利己,自作自受。狭路相逢,互不相让,无限期僵持,直到被人用吊机吊走才善罢甘休。为了购买一公斤钉子,动员全体村民浩浩荡荡前往,理由竟然是因为路上不感到孤单......
这本书把那些有缺点的人写得有意思,让人忍俊不禁。其实,成书之时正处于战争期间,乡村哪有那么多的浪漫?
我觉得此书的魅力在于一种情怀,寄情故土,而不是把乡村描写的苦大仇深,处处都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灾难。既然生活如此残酷,与其悲悲切切不如豪情万丈,这也是作者超乎寻常的乐观主义。有的人很精明,活得也很累,可是有的人就这么没心没肺地活着,活得不斤斤计较,生活的苦难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超脱!
三
《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这是一部戏剧。此前,在本科求学时代曾听英美文学课老师介绍过,但那些不过浮光掠影,没有深入阅读过。从该剧的名字可以推测,这是描写处在压抑、封闭状态下的人向往外部自由的世界。
该剧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是:罗伯特、露丝和安朱。罗和安为亲兄弟,他们和露丝比邻而居,兄弟俩同时爱上了可爱的姑娘,于是就形成了三角恋。作为兄长,安朱热爱农庄,乐于耕作,认同自己农民的身份。可是一母所生的弟弟罗伯特则不务正业,心猿意马,整天手不释卷,每天除了读书之外,对于农活几乎近乎白痴。
阴差阳错的是露丝爱上罗伯特,感情升温,后来就到了谈婚论嫁。本来罗伯特打算随舅舅迪克当一名海员,到浩瀚的大海上搏击人生。由于对爱情的迷醉,罗伯特放弃了闯荡外部世界的机会,和露丝组织了家庭。安朱不能横刀夺爱,内心格外痛苦、酸涩,他不愿看到爱情的无情剥夺,依然选择随舅舅远航大海。
罗伯特不谙农事,家境越来越窘迫,婚前的浪漫经不起婚后现实生活的考验,于是争吵不断,甚笃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安朱漂泊江海之后,视野开阔,开始不安分起来,他尝试投机于粮食生意,事业也初见端倪。露丝面对阿斗一般的丈夫,看到风生水起的安朱,开始为当初草率的决定产生深深的悔意。
戏剧的第三幕是高潮部分,依照剧情发展,冲突的性格悲剧导致了家庭悲剧。一家人死了不少,连小女儿玛丽也过早夭折。罗伯特和露丝的日常生活几乎到了“无耻”的地步,不仅动辄就要举债,而且还把祖上遗产不断变卖。更加不幸的是,罗伯特患上了严重的肺病,生命处于最后阶段。安朱从外面归来,带来的并非令人振奋的消息,而是投机做生意失败,面临破产。多年来的辛苦挣扎,一下子到了绝望的边缘。三个人,儿时的伙伴,生活在一个家庭的亲人,同时成了失败者,故事以凄凉的景象走向结局:罗伯特的尸体横陈在安朱和露丝中间,他们的眼神无比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