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新明:从卢象升战死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抄前堵后(二)

之前,众人需要抱团在一起,虽说是那孙督臣的命令,可更多还是因为害怕。

单独几千人,面对东虏的大部队谁心里都没底。

自辽左兴兵以来,从戚家军到白杆兵,到酉阳土司兵,再到赵率教,他们所领的都是4000人左右的“强军”,可是面对东虏的大军,一个个都全军覆灭了。

尽管东虏全歼他们的过程十分曲折,可败了就是败了,连带着明军所有人的士气都跟着大幅跌落。

这大明的军队,太需要胜利了,即便是“不像样”“带着各种缺陷”的胜利也行呐!

孙传庭总算让大家看到了点希望。

可也只是一点而已。

听了孙传庭抄前堵后的想法,众人暂时沉默不语,细思其中的各种关节。

过了一会儿,高起潜瞥了眼左右,心情复杂地率先点了点头,说道:“还得是平西伯,做事既稳妥又不乏进取,不过这几支剿兵可得选好,兵力不能弱,还得能逃得掉”

大家都是军中宿将,自然听得懂,出奇制胜谁都想,可里面的危险也大,搞不好会被东虏缠上。

祖大寿、张福臻和郑崇俭也点头附和,显然是同意这个四平八稳到谁都没话说的方略。

宣府总兵杨国柱脸色凝重,与虎大威、王朴、李重镇等人的眼神在空中一碰,瞬间达成了一致,果断上前:“末将同意平西伯的方略,至于高总监所说的危险,现在可以暂时防范。这几天的经验告诉我们,敌人只要有我军的重兵在侧,一般不敢大举与我等决战的,因为他们累赘太多,机动性大大降低,我们反倒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偷袭他们,出奇制胜。我等宣大诸将愿意提前潜入京津之间,一边调兵,一边伺机攻敌”

杨国柱、虎大威、李重镇、刘钦、王朴等宣大军将领头上都有一把剑——督臣卢象升战死了,将来肯定要追究责任的,众人都是戴罪之身。

只有这王朴,因为商河、德平两县里的大同兵都是他的部下,算是立了点功劳,其他人可都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呢。

所以,必须奋力一搏。

更有卢象升的从弟卢象同率领几千大名府的乡兵要“为兄报仇”,显得颇为怪异。

这支部队实力并不弱,骑兵1000人,步兵3000人,大约1500人着甲,火铳兵也有1000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团练,显得生气勃勃。

可在编制上,它既不属于宣大军,也不属于京营,曹化淳隐隐知道这是南直隶一群人“投资”出来的怪胎,是未来宜兴侯的家丁部曲,为此专门请示皇帝,而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帮卢象同把事办成。所以,这一段时间以来,曹化淳对其十分关注和爱护,卢象同军几乎算是勇卫营的一部分了。

至于卢象升原标营千总杨国栋,已经彻底成为勇卫营一份子了,兵力再次膨胀,达到了3000,只是骑兵较少,训练还不足。

宣大总督张福臻和监军方正化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没有阻止,而且还要一起北上,共谋保命、杀敌之策。

比较特殊的是李重镇,他原本是辽军将领,到宣大也只是因为与卢象升的深厚情谊,现在卢象升不在了,他也没法继续再在宣大军中混了,所以要求要么跟着曹化淳,要么重回关宁军序列,随关宁军行动。

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大家都理解。

孙传庭显然还不是很放心:“非是本督不相信宣大军的战力,只是前次大战损失过大,虽然补充了新兵,也团练了一段时间,可要想战胜敌人恐怕难呀”

虎大威说道:“我等近日一直在从老家调兵,估计在通州附近就能汇合,那时候兵力就好多了,只是粮草军饷……”

“这个不用操心,督察大人在天津已经接收了一批粮草,皇上在京城捐资助饷也是颇有成效”

众将议论纷纷:“这就好,这就好呀!”

曹变蛟沉吟一番道:“平西伯明鉴,我部出发仓促,连铠甲都没有携带,这一次借关宁军的铠甲应急,可终究还是要还的,这几千副铠甲的事还望督臣解决”

孙传庭和曹化淳都有点为难,铠甲昂贵,徐光启曾经计算一副好甲得12两,一般的也得五六两,曹部4000副铠甲得几万两银子。这不是军饷这种必发的钱,过去兵部都是拿一些破烂货去糊弄各镇将领——连萨尔浒之战都是如此。

可这曹变蛟是此次大战的主力,绝对糊弄不得的。

何况孙传庭、曹化淳也都不是那种上不了台面的人。

孙传庭眼神坚毅:“小曹将军不必忧虑,本督立即再次上报工部、兵部,先行调拨一批铠甲给你部,你也先行北上从通州接收吧”

见此情景,另一边的吴三桂猛然扬眉,也主动请缨:“末将也愿意先行北上,伺机偷袭敌人”

吴襄和祖大寿目光一撞,微微摇头,都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这曹变蛟和吴三桂是大明九边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两位,看这样子长柏是跟对方较上劲了。

而且,全军上下都知道这吴三桂现在渴望战功,且有皇帝的圣眷,听说皇帝还给他赐了一副字呢,但他想脱离关宁军单独北上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这关宁军自从入关参战以来,始终处于一种温温吞吞的状态,态度颇为消极——但你别不服,大事没有它真不行。

毕竟,在过去10年里,这关宁军其实扮演了大明朝“局势压舱石”的作用,朝廷其实就靠着这支部队来威慑内地呢。

孙传庭看了眼左下方如同老僧般的祖大寿,他知道吴三桂说了也不算,最终是否能成行,主要还是看这一位关宁军教父的意见。

看众人都瞧向自己,祖大寿只得缓缓说道:“长柏请战,勇气可嘉,不过你那4000兵还是太少了,这样吧,祖宽、李重镇所部也跟你一起北上,你们先到天津安插辽丁,补充兵力,要兵力至少达到1万才准出战,如此布置督臣以为如何?”

天津附近聚集着众多辽人,他们大多习练武艺,不少人都是弓马娴熟之辈,毕竟他们的主要出路就是投军成为各路镇将的家丁或营兵。

孙传庭点了点头——这可太难得了。

这三人都是天下闻名的战将,再加上吴三桂关宁军二代领军人物的地位,一万兵力至少相当于东虏一个旗的战力了,找准机会,偷袭一番然后跑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左良玉想了一会,脸色几番阴晴,最后还是果断出列:“末将也愿单独领兵北上,抄前偷袭敌人”

孙传庭和曹化淳几乎同时出声:“不许!”

这人的后续兵力到达后,战兵7000,辅兵1000,再加上刘国能部,总兵力达到了一万,骑兵8000,已经成为此次大战明军的最强攻击兵团。

更重要的是,他这万人不是普通军镇那样大小相制、互不统属的架构,他对这万人有着绝对的统御力。这样的一股力量,自然是要放在身边威慑东虏的。

左良玉无奈,只得退下。

随后,又有两个魁伟的青年同时出来请战:“末将也愿领兵抄前”

却是勇卫营副将周遇吉与延绥副将和应诏,这两人最近在团练过程中相识,几番拳脚交流后竟有相见恨晚之意,互相拜了兄弟,也算难得缘分。可能因为两人都是那种各自团体里中的“好战分子”,别人打仗是无奈的人生压力,在他们则是一种可以产生快乐的游戏,所以意气相投,此时见可以单独北上自然心里痒痒。

曹化淳本想的是让孙应元前去——毕竟他知道皇帝有大用孙应元的想法,却被这周遇吉抢了先。

孙传庭也不想再派秦军出去,可这和应诏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人物,更何况军心宜鼓不宜泄。

孙传庭、曹化淳都有点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将二人与曹变蛟编为一组,由三边总督郑崇俭统领,合兵一万先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