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新明:从卢象升战死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为君感悟(一)

亲身处理政务,真的是好累!

这还是有这么多阁臣辅助下的状态,怪不得那么多皇帝选择怠政。

更要命的是,除了前面的一些公开要务,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杂事:

皇帝赐刺绣春刀给张定国,并让他来做自己的侍卫,没想到他竟然“病了”。当然,大家都知道是托病,可也没有办法——张献忠所部现在就这样子,水泼不进,针扎不进。无所谓了,就当给李定国和孙可望提前加一点内讧的材料吧。

左懋第从韩城写来了谢恩的奏表,至于理财的法子倒是没写什么,不过却反复感叹陕西、河南地方民生之艰苦。

至于福建的郑芝龙和王忠孝现在还没有回信,主要是地方太远了,再加上运河被阻,一来一回恐怕要两个月。

陈奇瑜收到皇帝的礼物后,反应最为积极,立即通过当地官员写了谢恩的奏表,又写了一些办理地方乡兵和应对东虏的注意事项,看来是想抓住机会好再出来做一番事业的。

孙居相态度就消极了一些,收到礼品后只是感恩皇帝的爱护,又说了自己在家乡的一些举措,其他的倒是没多说什么。

梅之焕在老家也写了回信,说了鄂东地区的情况,又推荐了军中的几个将领。这人毕竟是领过兵的,直截了当把当下最重要的事说了出来。

庐州新任知府金声倒是恭恭敬敬地写了奏表,说了自己的一些设想,保证半年之内练成5000精锐,只是军饷方面有一些困难。

至于东南的三个应梦贤臣,张煌言和郑成功都还只是乳臭未干的秀才,还得慢慢学习历练,有了应梦贤臣这样一个光环在他们身上,想必这些人的优势会进一步发挥,估计他们自己也是想走举人、进士这样的正统路子,相关官员也不敢“拦”他们。

当下值得大用的就是许都,对这个人崇祯琢磨良久,最终还是准备将他运作成霍去病或卫青这样的标志性人物。

这也是当下最快的一种加持方式,直接使其成为国舅,虽然大明有“外戚不典军政”的祖制,可是这些规矩就从这许都开始废除算了。这种为了防止外戚擅权就自损臂膀的政策,不能再继续留存下去了。否则,文臣之外,皇帝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就只剩下宦官了。

也幸亏他有一个妹妹许兰,听几社的夏允熙说生得颇为貌美,就是有点“野性难驯”,今年16岁了还没有订婚,崇祯就只好自己笑纳了。

总体上看,这段时间以来,在“果断而正确的决策”方面,崇祯自认为做得还是可以的,既重视集体决策,又能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贯彻下去。在“共享报酬”和“高效沟通”方面也有明显改善,在“足够影响他人的能力”方面改善最多,激发了内阁、兵部和前线不少将领的内在动力。

可离重创敌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肉眼可见。

做皇帝这么一段时间,崇祯慢慢算是品味过来了。

大明的皇帝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但要“做好”却非常困难。

因为这一整套政治制度的核心任务就是相互制衡,反对权臣,以保证君权的独大。

皇帝只要坐在了这个位置上,只要不是个傻子,采取措施避免在某一个地方或领域出现可以自给自足的军政集团,天下就可以稳固地坐下去。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套体制就是一个“互相拆台”的体系,虽然损失了效率,可是保证了君权的一家独大,也算是有得有失了。

前世也曾看过众多的穿越小说,有穿成文官的,有穿成皇子的,最多的是穿成武将的,这些人在崇祯时代都想逆势改变天下格局,现在看来简直是痴心妄想,颇为可笑。

坐在大明皇帝这个位置上,遍布天下的耳目会将各地的一举一动汇报上来,哪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近期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异动,不用皇帝自己说话就有一堆人赶着报上来。皇帝只要不是傻子,很快就能采取行动,马上就会将这股势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些人基本没人可以成事。

作为一个武将,你想独自解决自己的供给,想独自拥兵数万?

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在内地,在你的精锐兵力超过3000这个数字的时候,就被一堆人给汇报上去了。

这些人有谁呢?

至少三个和你有竞争关系的同僚。

最有可能的是当地的巡按御史,他虽然品级只有七品,可是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全省二把手。

这个人专职就是来找茬的,他的任期只有一年时间,可是考核他的标准就是看他找茬找了多少,而他精通找茬,又与地方牵连甚少,官场经验还少,是一个有着最大冲劲的官场新人。他就靠着你给他刷政绩,在处理这些事务时最为激进,像那东阳许都,本来可以不反,本来可以成为大明皇帝手里的一把锋利的刀,就是被浙江巡按御史左光先给逼上了绝路。

除了巡按御史来找你的麻烦,省内的按察司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来找你的麻烦。

这样重重监视之下,可以说天下无死角,在中原内地不存在对皇权的威胁性因素,你即便是很有能力,十分的有军事才华那也只能乖乖地猫着,乖乖地看那些文官的脸色。即便是左良玉、贺人龙这样的彭越、英布型人物,也不敢太过出格,只是在皇帝的底线边缘来回横跳罢了。

所以,万历朝以来,朝廷的威胁性因素全部都出在边疆地区,全部都是逃脱了这个复杂监控的边疆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出了问题。

宁夏是这样,倭寇是这样,播州是这样,东虏也是这样。

这个严密的监控、制衡体系给了皇帝绝对的安全感,最大化地满足了他们的控制欲,即便是魏忠贤这样权势滔天的宦官,皇帝也可以几句话将其打倒。

但这套体系的维持成本也是高的怕人,效率浪费也十分惊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梗阻不断,皇帝想用它来完成大业,做成大事,那是异常困难。因为,每一个做事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强力掣肘,使得当事人事倍而功半。

这次孙传庭出任前线统帅的经历就是最明显的证据,说起来他是最高统帅,可几个县令就敢不听他的命令,朝野间无数人都可以对他的决策说三道四,这一个多月来他被弹劾多少次了?

不敢数,二三十次总有了吧!

这还是皇帝强力支持下的情况。

而原身就是不愿意放弃这种绝对的控制权,一定要保持原来的管理模式,这使他在执政17年,连续大败之后依然大权在握,可这个模式的维持成本实在太高太高,于是系统就直接崩溃了。

现在自己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逐步打破原来体系建立新模式的开创性工作,等这三大敌人都解决了之后,这大明朝估计已经变得现在的人们认都认不出来了。

那时候,恐怕一轮新的削藩、集权行动就要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