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中医药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地方文化视野下的桐君

医药文献中的黄帝臣子桐君,只是提到其学术贡献,没有其他信息。随着历史中记载的多个桐君形象合一,“桐君”故事开始有了一个“根”,即桐庐。虽然有些说法只是传说,但传说也有其文化意义。日本学者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指出,传说的“两极”,分别是历史和文学[2]。桐君传说故事,或许有文学铺陈的成分,但也可能隐含着某些历史事实。目前桐君已成为桐庐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桐君中医药文化也以桐庐为根基,因此,有必要结合桐庐地方文化来讨论桐君的文化形象。

一、认识桐庐

浙江省桐庐县,现为浙江省杭州市下辖县。其地理位置在钱塘江中游,经纬度在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丘陵占86.3%,平原、水域占13.7%。富春江由南而北纵贯县境东部,有分水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富春江。

图1-7 宋淳熙《严州图经》中的桐庐县图/引自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本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治所在今桐庐县西二十五里。隋开皇九年(589),曾废桐庐入钱塘县,仁寿二年(602)又复置桐庐县。唐武德四年(621),桐庐西北七乡析出建置为分水县,同时在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唐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名改为武盛,但神龙元年(705)武盛县又恢复分水县之名。唐宝应元年(762)还曾一度从分水县析出昭德县,至大历六年(771)废昭德县,仍属于分水县。此后桐庐县设置变化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1月废分水县,与新登县一起并入桐庐。1960年8月又将富阳并入桐庐,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2月重新设置富阳县,将原新登县辖地及原分水县部分地区划归富阳。桐庐县政区此后基本不变。

历史上桐君在桐庐采药炼丹的传说,为其秀丽山川平添几分仙气、一缕药香。地灵人杰相得益彰。传说中他旧居的地方,被命名为桐君山,位于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与桐庐县城隔水相望。古称小金山,又叫浮玉山。桐君山高60米,原与凤凰山相连,20世纪30年代因开公路截断,桐君山于是孤立于江边。

二、桐之为姓

我国姓氏中有“桐”姓,古代文献常举桐君为例。那么桐君是否姓桐呢?

据文献记载,桐君在桐庐居住时,对问其姓名者“指桐以示之”。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愿表露姓名,故随便一指身边的桐树,让人们以此相称;另一种可能,则是本来就姓桐,故指桐树以说明。

历史上桐君的真实姓名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随着桐君形象在地方文化中的合一,似乎证明后一种可能较合理。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浙江通志》卷67中,对“桐君”的来历还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或云黄帝时尝与巫彭同处方饵,有《药录》一卷行于世。”这说明方志认可他是黄帝时代的人,当时就叫“桐君”。同时,历代文献并没有提到桐君来桐君山时的年龄,也没有记载他后来是否有离开桐庐。按传统想象,桐君应该是一个老者,后来终老于桐君山中。这种想象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文献没有提到他离开;其次如果他只是偶然来采药,不久又离开,或许不会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留下如此深的印象。

若如此,“桐君”应该就是他本来的名字,而不是到桐庐之后才取的名。因为桐君在黄帝身边参与医药工作,整理本草,应当是来到桐君山之前的事。所以桐君当时是指桐树以示姓,而不是指桐树为姓。这是两种桐君形象合一的必然推论。

远古以前的人们如何取姓名,今人不得而知。今天在文献中能够看到的姓名,都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才有的。东汉应劭撰有《风俗通》中有“姓氏篇”,原书已佚,现存辑本。应劭指出姓源于号、谥、爵、国、官、字、居、事、职等九种。南宋郑樵在《通志略·氏族略》序中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3]关于姓氏的来源他归纳了三十二类,包括“以国为氏”“以乡为氏”“以地为氏”等。但是也有“不得所系者”,只能按声调排列。其中桐氏即属此类,书中对“桐氏“列举的代表就是桐君。

图1-8 《通志略》书影/引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据清武英殿本《通志略》影印本

也有人认为古代“桐”姓来源于桐国。《古今姓氏书辨证》卷1说:

桐氏,《神仙传》有桐君白日升天。谨按:桐氏出自春秋桐国之后。鲁定公二年楚灭桐,子孙以国为氏,其地汉桐乡,今舒州桐城是也。

其所列举的人物也是桐君。另据研究,桐在商代是一个城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说:“桐,商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4]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汤修有宫室以祭祖,取名叫桐宫。商汤死后葬在桐宫附近,叫作桐陵。后来的商王太甲因行为失检,曾被主持朝政的伊尹放逐到桐宫,据说他闭门思过三年之后,幡然悔过,伊尹于是还政太甲。《史记·殷本纪》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5]故“桐宫”也被传为佳话典故。

但是晋代时,有盗墓贼发现了一批竹书,后来被整理为《古本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完全颠覆了这个故事:“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6]即说太甲是被伊尹篡位,软禁在桐宫,后来逃出后杀死伊尹而重掌王权。此后,桐宫不再使用。商代一支偃姓部族迁徙到这里定居,就叫作桐国。周武王伐商时,将桐国的商遗民尽行驱赶,偃姓部族迁徙到今安徽桐城县北一带,“子孙以国为氏”,即以桐为姓。

以上事情都发生在黄帝时代以后。由于这个姓氏稀少,一般涉及姓氏的书在提到“桐”姓时都会提到桐君,如清代陈廷炜所著的《姓氏考略》就肯定地说,桐姓均为“黄帝时桐君之后”。所以今人认为桐姓有两个起源分支:一支以桐国为姓;一支为桐君后人。但正如前面所说,黄帝时代的人如何取名,我们不得而知。对于桐君家族及其后人是否以桐为姓,也无法判断。故以桐国国名为姓氏的说法更为常见。

三、桐的文化

在桐君的地方传说中,他的生活与一棵大桐树有密切关系。桐,在古代文化中确实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在文献中,桐君所居住的“桐庐”,不是真正的茅庐,而是形容桐荫茂密,枝叶婆娑,足以遮风挡雨,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庐”。文献中所说的“犄桐”“隈桐”,都是指此株桐树的特点。“犄”,原指动物的角,此指桐树枝桠横生之态;“隈”音微wēi,指山水弯曲深处,也有“弯曲”义,它们都是形容这棵桐树的树枝弯弯曲曲向四周伸展,从而形成“荫蔽数亩”的效果。当然这里“数亩”应该是夸张的说法,不过桐树确实是枝叶繁茂、容易生长的树种。宋代陈翥(安徽铜陵人)著《桐谱》,书中记载有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贞桐、赧桐七种桐树,并指出“凡桐之茂大,尤速于余木”[7]。其中,油桐以原产我国的三年桐和五年桐较为常见,为大戟科油桐属,是落叶性乔木,树型修长,可高达十公尺,树冠成水平展开,层层枝叶浓密,不难形成“远望如庐舍”的效果。

图1-9 宋代陈翥《桐谱》书影/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说郛》1986年影印本

图1-10 明代唐寅《桐荫清梦图》/引自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明四家画集(下)》

桐树果实可榨取桐油,是重要的手工业材料。在近代,浙江是桐油的重要产区,据1936年报道:“桐油在最近一年来海关统计上的已跃为出口商品第一位。吾国产桐之区,除川、湘、鄂外,浙省亦为主要产区之一。”[8]浙江的昌化、分水和于潜产桐较多,桐庐县虽产桐不多,但是“三县桐油外运必经之地,故世人往往误认为县产桐最丰”[9],这或许与该县以桐为名有关。

另一方面,“桐”在古代认识中还有独特之处。陈翥《桐谱》还说,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桐、梧、梧桐其实都是同一类,“桐独受阴阳之淳气,故开春冬之两花,而异于群木也”[10]。据载桐树第一次开花在长叶之前的春夏间,第二次是在冬季叶落之后,一温一寒,所以古人认为它禀受特别的阴阳之气。一般油桐主要在春夏开花,冬季开花可能只是特殊气候下的情况。但这也可见古人观察的细致。同时,桐由于喜欢阳光,古人还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如传说神鸟凤凰喜欢栖于梧桐树上,对此陈翥解释说:“或者谓凤凰非梧桐不栖,且众木森森,胡有不可止者,岂独梧桐乎?答曰: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叶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干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也。又生于朝阳而多茂盛,是以凤喜集之。”

桐木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陈翥说:“夫桐之为木,其异于群类卓矣!生则肌骨脆而嫰,死则材体坚而韧;燥之所加而不坼裂,湿之所渍而不腐败。虽松柏有凌霄冒雪之姿,苟就以燥湿,则与朽木无异耳。”他认为桐木材料坚韧,更优于松柏。所以古人常用桐来制琴,后世也有把琴称为“桐君”的。

由此可见,“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高洁的内涵。桐君当年居于桐下也许只是偶然之举,但他的事迹以及后世形象,与桐的这些文化内涵也是非常吻合的。

另外,桐也用于医药。在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室人皆养(痒)体,疠鬼居之。燔生桐其室中,则已矣。”陈翥《桐谱》则说:“其叶味苦寒无毒,主恶蚀疮;荫皮主五痔,杀三虫,疗贲豚气病……然其皮叶亦有效于人也。”这些又与桐君作为医药远祖的形象相契合。

四、南来臆想

医药中的桐君与地方文化中的桐君形象相合,还带来一个疑问:身为黄帝臣子,桐君为何南来桐君山?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对于古涿鹿在哪里,历来有多种说法,但都肯定在北方黄河流域。桐君作为黄帝臣子,自然侍从其左右,主要生活的北方。对于其南来,我们可以想象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是因为整理本草的需要,继续收集和研究药物;其二,或许负有寻药炼丹的使命。

第一种可能性不需要过多讨论。而第二种“可能性”虽然有着神仙色彩,但正好可以与桐君炼丹的传说,以及其道教仙人的形象结合起来,三种文化形象就更统一了。

道教是汉末才形成的,但早在战国以前就有方士炼丹的传说。在黄帝的传说中,也有关于炼丹的事迹。《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关于黄帝升仙的说法,如说“黄帝仙登于天”,又载:“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铸鼎之事,常常被后世演绎为炼丹升仙之举。《史记》所说的荆山,一般认为是河南灵宝的荆山,当地有黄帝岭,建有黄帝陵。不过也有说是陕西富平的荆山。还有说是陕西嵯峨山,唐代曾设立鼎州。关于鼎湖,陕西蓝田有汉代鼎湖宫遗址,浙江缙云仙都、广东肇庆均有鼎湖,也均传说是黄帝成仙的地方。这些反映了黄帝信仰的广泛性。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缙云的得名,据说就是源自黄帝时代。《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晋代杜预注解说:“缙云氏盖其一官也。”即黄帝时有“缙云氏”的官名。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00说:“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烧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见,是曰缙云,因名缙云山。”据载缙云在汉代就有祭祀黄帝的传统,2011年该地公祭黄帝典礼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地鼎湖峰上有鼎湖,因传说黄帝在此炼丹,又称丹峰。

桐君的事迹,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与此相关。桐庐所在的富春江,其下游为钱塘江,统称为钱塘水系。缙云仙都所在的好溪属于瓯江水系。缙云同时是钱塘江水系婺江支流以及瓯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从富春江顺水系逆流而上,可以转陆路到达缙云。后世内地货运有的就是从富春江支流到达永康后由陆路中转缙云,再经瓯江至温州出海的。我们可以设想,桐君之所以南来,可能与黄帝在浙南炼丹的传说有关。他或许承担着为黄帝采药炼丹的使命,因种种缘故未再返回,据说就在山中得道。葛洪《神仙传》中有“桐君结庐,著《药录》,白日飞升”的说法,清代姜筠崖《历代名医传》说桐君“为炉煮药,白日飞升”。清代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9还记载了桐庐江中一个“丹灶红蟾石记”的传说:

圆石径寸,余两面深绿,似桐庐江水,正面一詹(蟾)诸伏其上,长寸而纯赤,猩血鸡冠,莫名赫赭。盖仙人以万斛朱沙(砂),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行则imgimg,目尤睒睒,余光穿背而散为霞,赤城绛霄未足方其绮丽。段柯古云:灶无故自湿润者,赤虾蟆名钩注居之,此桐君药炉中物也,因名丹灶红蟾石,而系以歌曰:谁烧万斛金丹沙,灶烟绿锁红虾蟆。眼光透出绿烟外,满天化作桐江霞。

由于岁月久远,其历史真实性已不可考,数千年之下我们只能凭这些传说和想象来认识桐君。而后世的桐君文化,正是建立在这些故事之上。一代代人们建构着自己心目中的桐君形象,借此寄托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和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6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12.

[2](日)柳田国南.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31.

[3]郑樵.通志略[M]//国学经典丛刊:第2辑:第3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1536.

[4]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085.

[5]司马迁.史记:上[M].长沙:岳麓书社,2016:15.

[6]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

[7]陈翥.桐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4.

[8]浙桐产量[J].农林新报,1936,13(1):47.

[9]浙江昌化分水桐庐各县桐油调查[J].国际贸易导报,1934,6(10):137-147.

[10]陈翥.桐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