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中医救治验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五、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案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79岁,救治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住院号:70×××0。

入院时间:2022年4月12日;出院时间:2022年5月18日;住院天数:37日。

(二)入院前情况

主诉“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1天”。2022年4月11日,患者出现核酸检测阳性,伴有咳嗽、咳痰、气促、肌肉酸痛等症状,于4月12日由“120”送至上海市浦东医院。

既往史:既往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病史20余年;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高脂血症等病史。未接种新冠疫苗。

(三)入院时情况

症状:患者精神略差,咳嗽,咳痰,量少色白,活动后气促,乏力易疲劳,肌肉酸痛,无发热,无咽痛,无胸闷胸痛,无心悸,胃纳可,夜寐欠佳,二便如常。舌淡,苔薄白,微腻,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体格检查:体温36.8℃,心率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2/70mmHg,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5%~98%,神清,精神略差,颈静脉无充盈,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轻度桶状胸,双侧胸廓呼吸动度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心肺听诊无法完成,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自如。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1)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

(2)肺纤维化。

(3)高血压。

(4)腰椎间盘突出症。

(5)高脂血症。

4月29日修正诊断:新冠病毒感染(重型)。

2.中医诊断

疫病,湿热蕴肺证。

(五)诊疗经过

2022年4月12日入院后予鼻导管吸氧3L/min,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部CT等,常规予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4月28日患者咳嗽气促加重,伴咳痰不畅,咽干、咽痛不适。4月29日患者气喘、咳嗽进一步加重,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指脉氧最低80%,心率88次/分,结合患者胸部CT、血气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重型),肺部感染”。

1.西医诊疗方案

(1)氧疗过程:入院开始予持续鼻导管吸氧3L/min,2022年5月4日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已持续加重,开始经鼻高流量通气,60L/min,吸氧浓度45%,俯卧位通气。

(2)新冠病毒感染抗病毒:口服奈玛特韦片300mg+利托那韦片100mg,每12小时1次,治疗5天。

(3)激素治疗:患者有肺纤维化病史,一直维持治疗醋酸泼尼松片10mg,每日1次;4月29日开始,改用米乐松40mg/d,静脉推注以抗炎平喘;5月16日,米乐松减半使用。

(4)平喘: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每次1吸,每日2次。

(5)免疫治疗:胸腺法新1.6mg,每日1次,皮下注射。

(6)抗感染治疗:头孢吡肟2g,每日2次,静脉滴注(2022年4月29日~5月12日)。

(7)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1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

(8)营养支持:营养科会诊予低盐低脂软食+口服营养强化复合蛋白粉:建议全日能量摄入目标1400kCal(28kCal/kg)。患者白蛋白偏低,口服营养强化复合蛋白粉50g/d,每次25g,每日2次,100mL温水冲调。

(9)其他口服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1次;富马酸比索洛尔5mg,每日1次,控制血压。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g,每日3次;羧甲司坦口服溶液10mL,每日3次化痰。孟鲁司特钠10mg,每晚1次;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每日3次止咳平喘。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1次调血脂。乳果糖15mL,每日2次通便。

2.中医诊疗方案

(1)中成药治疗

1)苏黄止咳胶囊,每天3次,每次3粒(4月12~25日)。

2)连花清瘟颗粒,每天3次,每次1包(4月26日~5月9日)。

3)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解毒化瘀(2022年4月29日~5月8日)。

(2)中药汤剂治疗

1)2022年4月29日一诊:气喘、胸闷,咳嗽,咳痰不畅,痰质黏,不易咳出,偶有黄色脓痰,无咯血及胸痛,胃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如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四诊合参,中医辨证:湿热蕴肺。治则:清肺化痰,祛湿解毒。方药如下:炙麻黄6g,苦杏仁6g,生石膏30g(先下),甘草6g,金银花10g,荆芥10g,连翘10g,柴胡6g,板蓝根6g,薄荷6g(后下),芦根15g,藿香6g,薏苡仁10g,牡丹皮9g,金荞麦20g,黄芩10g。7剂(2022年4月30日~5月6日)。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取汁360mL,每日2次,早晚各180mL口服。

2)2022年5月7日二诊:乏力,气短,胸闷,咳嗽缓解,白痰,不易咳出,无咯血及胸痛,纳差,夜寐欠安,二便如常。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持续阳性。舌淡,苔薄白,舌根部偏腻,脉细。辨证:肺脾两虚。治则:益气健脾,补肺化痰。方药如下:党参15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制半夏9g,陈皮12g,砂仁6g(后下),甘草6g,苦杏仁6g,地龙6g,百部12g,浙贝母10g,枇杷叶6g(包煎)。7剂(2022年5月8~14日)。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取汁360mL,每日2次,早晚各180mL口服。

3)2022年5月14日三诊:咳嗽,咳少量黄痰,乏力气短、口干,胸闷,自汗,无咯血及胸痛,胃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如常。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持续阳性。舌干红,苔少,脉细。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余邪未尽,气阴两虚。治则:清肺化痰,益气养阴。方药如下:金银花10g,炙麻黄6g,苦杏仁6g,柴胡6g,板蓝根6g,芦根15g,薏苡仁10g,马鞭草15g,牡丹皮9g,生甘草6g,金荞麦20g,黄芩10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石斛15g,丹参15g,浙贝母10g,北沙参10g。3剂(2022年5月15~17日)。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取汁360mL,每日2次,早晚各180mL口服。

4)2022年5月17日四诊: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次阴性,可以半小时不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轻微活动无气喘。无明显咳嗽,痰少色白,无胸闷,饮食、二便正常,诉口干、自汗,夜寐欠安。舌红偏暗,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肺脾气虚,心神失养。治则:益肺补气,健脾宁心。方药如下:人参30g(另煎),太子参15g,炒白术15g,生黄芪30g,茯神15g,藿香10g,薏苡仁30g,砂仁6g(后下),煅牡蛎30g,合欢皮15g,酸枣仁10g,麦冬15g,防风15g,石斛15g,丹参15g,浮小麦30g,首乌藤30g,生甘草6g。10剂(2022年5月18~29日)。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取汁360mL,每日2次,早晚各180mL口服,出院带回。

(六)疗效评估

1.体温变化趋势 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未见升高(图15-1)。

图15-1 体温变化图

2.症状变化 患者4月12日入院时为新冠病毒感染普通型,入院时有咳嗽、咳痰、气促、肌肉酸痛等症状,予药物对症治疗,4月28日患者气喘、胸闷加重,咳嗽,咳痰质黏不畅,少量黄脓痰,感咽干、咽痛不适,并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呼吸道症状逐步改善,氧饱和水平持续稳定在97%及以上,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改善,现患者气促缓解,咳嗽咳痰已明显好转,少许咳嗽咳痰,无口干,饮食睡眠尚可,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

3.生化检查 (表15-1~表15-3)。

表15-1 感染相关检查指标

表15-2 血气分析

表15-3 核酸检测结果

4.影像学变化 4月15日胸部CT(图15-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双肺散在间质、纤维化改变,双侧胸膜增厚。5月3日胸部CT(图15-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双肺散在间质、纤维化改变,双下肺斑片状炎症较前有进展,双侧胸膜增厚。

图15-2 4月15日胸部CT

图15-3 5月3日胸部CT

5.舌苔变化 (见附录彩色图图15-4~图15-6)。

(七)出院时情况

患者无明显咳嗽咳痰,无明显气喘、胸闷不适,无发热头痛,饮食、睡眠尚可,二便通畅。查体:体温36.6℃,血压128/82mmHg,心率77次/分,血氧饱和度99%(鼻导管吸氧),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呼吸平稳,口唇不绀,心肺无法听诊。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连续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准予出院。

(八)案例讨论分析

1.辨证施治思路 患者入院时有咳嗽、咳痰、气促、肌肉酸痛,追溯病史,患者既往有肺纤维化病史,中医学多属于“肺痹”“肺痿”的疾病范畴。此病肺虚为本,痰饮水瘀与气滞互结为标,是以标实为主的本虚标实证,肺燥阴伤和肺气虚冷是病机的主要方面,血瘀内阻贯穿本病始终。《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所谓“子病及母”,肺气亏虚则致脾气也亏虚,最终致肺脾两虚;肺失通调水道、脾失运化之功能,则无法将体内水谷精微正常吸收、转输、分布全身,故而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成饮,饮聚生痰,《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患者体虚为本,卫外不固,复感疫毒外邪,风热疫毒之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卫被伤,邪正相搏,可见肌肉酸痛,聚液成痰,肺失清肃,肺气闭塞,发为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等症。因此,本病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应兼顾扶正,补益肺脾。

病初患者咳嗽咳痰气促不甚严重,予患者中成药止咳化痰,未予中药汤剂治疗,患者症状持续,加之高龄体弱,邪气未清,以致病势较为缠绵,至住院2周后病情出现逐步加重,开始中医药干预。

一诊时患者咳嗽,气喘,胸闷,咳痰不畅,痰黄黏不易咳出,二便如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此时患者处于病情加重期,考虑患者正气虽虚,但以邪盛为主,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肺,治疗以清肺化痰、祛湿解毒为主。

二诊时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持续阳性,乏力气短明显,伴有胸闷,咳嗽缓解,少许白痰,不易咳出,纳差,二便如常。患者腻苔已解,舌质偏淡,此时标实渐除,本虚凸显,高龄患者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基础疾病,四诊合参考虑肺脾两虚,故以二陈汤加参、术等扶正气,健脾助运以祛生痰之源,兼以百部、浙贝母、枇杷叶等化痰平喘,共奏益气健脾、补肺化痰之效。

三诊时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为阳性,此时患者咳嗽,胸闷,咳少量黄痰,兼乏力气短,口干,自汗,舌干红,苔少,脉细,患者病程已月余,初为邪热内盛,继则耗伤气阴,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余邪未尽,气阴两虚,治疗上予清肺化痰,益气养阴。四诊时患者核酸已转阴,咳嗽气急等症状明显缓解,无痰,半小时不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口干、自汗,夜寐欠安为主,属于肺脾亏虚,心神失养,中药以顾护脾胃、宁心安神治疗为主。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重用人参、黄芪、太子参,佐以健脾化湿,宁心安神。

2.用药分析

(1)上海市浦东医院中医科用药分析:这是一例伴有严重肺部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此患者病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病情较轻,入院后仅予苏黄止咳胶囊、连花清瘟颗粒等中成药对症治疗;前期及中期患者核酸病毒检测持续阳性,结合患者基础疾病,病情逐步加重,此时重用清热化痰平喘药物以期快速缓解症状,西药予患者抗感染、抗凝、增强免疫、营养支持等治疗;病程后期患者正虚为本,用药以扶正补虚、清肺化痰为主。

(2)中医专家组意见总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梅先教授认为,患者有严重的肺纤维化病史,长期耐受缺氧状态,在不活动的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0%,看不出有明显的气急,说明肺有强大的代偿功能,此次由于感受新冠病毒,加重肺损伤,肺功能进一步下降,才出现气促胸闷。结合患者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细,提示肺脾不足,湿浊内蕴。治疗上扶正健脾益气,加大人参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西洋参30g与生晒参30g联用,益气养阴,联合使用浙贝母、瓜蒌皮、金荞麦、马鞭草、鱼腥草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分析:肺纤维化为肺间质病变,平时要观察患者在不吸氧状态下和活动后血氧饱和度的改变,这样更加有利于评价真实的肺功能,患者喘憋气促,是由于在内伤的基础上,复感外邪,舌质红,苔腻,脉细,热毒和湿毒蕴结,后期肺脾气虚,在散风、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要顾护人体阴液,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宣肺败毒方和增液汤加减。不要过度使用发散药,防止耗气伤津。

张伯礼院士分析:针对此次疫情,发生于上海,结合许多患者舌苔明显厚腻,纳差,便溏等,湿邪缠绵难愈,最易耗伤人体阳气。处方选择制半夏、浙贝母、黄芩、杏仁、马鞭草、虎杖等,可以清热化痰止咳,抑制病毒复制。不能过多使用苦寒败胃的药物,以免损伤胃气。

严世芸教授分析:患者痰少色黄,咳吐不畅,舌红,苔白腻,脉细,病机明确,用药上注重清化痰热,可以使用黄芩、鱼腥草、开金锁等,疾病后期加大益气扶正,重用生晒参、西洋参、黄芪等,同时保护脾胃,健脾开胃,使用神曲、炒麦芽、薏苡仁等,患者失眠可以使用酸枣仁、首乌藤。久病气血不足,血郁于胸府,可酌情使用血府逐瘀汤,开解胸中瘀血。

3.得失点 患者入院后第3天检查胸部CT示双肺散在间质、纤维化改变,双侧胸膜增厚。因患者平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对于不吸氧状态下的肺功能评估不够,未能早期发现患者存在向危重症转变的风险,仅以抗病毒、化痰平喘、配合激素口服等对症治疗,中成药也仅仅口服苏黄止咳胶囊,中医汤剂的介入治疗明显滞后,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阳性,同时口服激素治疗,高龄患者核酸转阴比较慢,也在情理之中。

中医治疗紧扣病机,早期以清热化痰、祛湿解毒为主,后期顾护脾胃、益气扶正为主,根据大便通利程度及胃部不适等症状,及时调整清热解毒药物的用量,保护胃肠功能。向患者说明中药治疗的必要性,坚持服药。

治疗期间俯卧位通气做得不够,开始由于患者腰椎间盘病变,难以坚持,在辅助康复治疗后,患者腰痛明显缓解,能够坚持俯卧位,后期患者血氧饱和度有明显提升。

氧疗的必要性:坚持每天治疗,持续吸氧,病情缓解,在家也要持续低流量吸氧。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建议进行太极拳或改善肺功能的各种功法练习。患者入院后经过中西医诊治,症状逐步改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上海市浦东医院张长明、弓少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