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原文选释

(一)类伤寒辨

【原文】

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今人悉以伤寒名之。是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也。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若夫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发为风温、湿温、温病、寒疫等证,皆类伤寒耳。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且伤寒正病绝少,类证尤多,苟不辨明,未免有毫厘千里之差。

【阐释】

类伤寒是指表现上类似于伤寒但其病并非伤寒的疾病,“类伤寒”首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并设专论进行了论述,真正将病名与类伤寒联系的是明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吴坤安《伤寒指掌》列专论“类伤寒辨”,所谓“类伤寒”包括冬温、春温、热病、湿温、风温、中暍等多种属于温病范畴的疾病,与正伤寒自有不同,这对温病的辨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察舌辨症歌

【原文】

六淫感证有真传,临证先将舌法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浓,焦紫肝阳阴又青。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天渊。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

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

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太阴腹满苔黏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若还胸痞闷,泻心小陷二方裁。

微黄黏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未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湿留气分苔黏腻,小溺如淋便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温苦泄之痊。

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肌表者,秦艽苏桂解肌先。

湿热久蒸成内着,浓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成内闭,西黄竺贝可加餐。

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病难。

绛舌上浮黏腻质,暑兼湿浊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白苔绛底因何事,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img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症伤寒仔细探。

舌绛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黄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痛吐利理中寻。

更兼黏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斟。

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

吐呕便秘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寒湿常乘气分中,风兼二气自从同。

舌将黄白形中取,得诀才将脉症通。

温邪暑热走营中,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受心营并肺卫,暑温夹湿卫营通。

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

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少阳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燃。

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鲜。

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宣。

邪入心营同胆治,再加元麦郁菖鲜。

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黏腻舌,只将暑证再提传。

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蒌皮贝杏通芩滑,栀豉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恶,腹痛还防疟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银花滑石郁红安。

湿温气分流连久,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痧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募原势最雄。

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胞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温邪时疫多斑疹,临证须知提透宜。

疹属肺家风与热,斑因胃热发如兹。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

浓黄腻白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

(编者注:原书每首歌诀后有一段批注,为省文未录)

【阐释】

“察舌辨症歌”可谓是吴坤安《伤寒指掌》一书的精华所在,乃吴氏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成,共七言诗三十九首,一千二百余字。诗句流畅,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歌诀开篇即指明六淫感症诊治当先观察舌形舌色,分辨手经、足经,卫分、营分,在表、在里,再合参脉症施治。可见,吴氏察舌并不拘于六经,而是与卫气营血相结合,体现了其寒温融合的辨证思路。之后按序介绍各种舌苔的主证、治则、预后,以及察舌辨伏气温病、暑症、温疫的方法和治则。歌诀句意明彻,分类精细,辨证确切,有条不紊,对舌色、苔色、形态、浓薄、润燥、多色相兼等舌象主证和治疗方法均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将舌象与病势相结合,分析疾病转归,对全面认识温病,截断、扭转病势有一定作用。

全文语句简明,概括性和实用性并举。如“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诗歌八句,基本阐明了温病辨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①卫气营血一般传变规律;②外感温热病病程各阶段舌之形色;③外感温热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诗句深入浅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太阳兼经新法

【原文】

凡风寒初感,便见头疼发热,恶风恶寒,腰疼骨痛,脉来浮紧,或浮缓,口不渴,舌润无苔者,此风寒客于太阳阳明,营卫之间也。因非太阳正病,故项不强耳。治宜辛散,羌、防、芎、芷、苏叶、朴、陈、姜、葱之类,温中散寒,则食化而表解矣。若恶寒甚,而寸关脉沉迟者,寒邪重也,宜麻黄、桂枝等,辛温汗之。若饱闷恶食,右关脉短滑者,胃中停食也,兼消导,楂肉、麦芽、神曲之类。

如见舌苔白而燥,或兼微黄,口渴便赤,脉来浮滑者,此太阳感寒,阳明有火也,或风热之邪客于阳明之表也,均宜凉散。以羌、防、葛根、连翘、黄芩、栀子之类,清热解表。

如初起恶寒,即发热不已,目赤多眵,舌苔焦刺,口渴多饮,唇皴齿燥,脉来洪滑,此内有伏火,外感新邪而发。当以阳明为主治,宜凉解之,如犀角、连翘、黄芩、薄荷、栀子、豆豉、淡竹叶之类。如兼头痛恶寒,可加羌活,以撤太阳之邪,自能得汗而解。若用风药发表,则液燥火炽,反无汗而加剧矣。

【阐释】

对于内有伏火,外感新邪的表寒里热证,吴坤安并不拘守《伤寒论》先表后里治则,而是解表清里同治,尤以清里为主,用药多犀角、连翘、黄芩、薄荷、豆豉、栀子、竹叶等凉解药物。此法更合温病治疗法度,较之《伤寒论》表里同病解表必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药物,有了明显突破。

(四)斑疹

【原文】

斑者,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紫色成片者为重,色黑色青者,不治。

疹者,有颗粒之象,肿而易痒,即痧瘾之属。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春夏多此。

斑疹二者,不外手太阴与足阳明之治,又斑为胃家毒火,疹属脾家湿热,须互参之。

斑疹之发,伤寒由于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达,蕴于胃腑,走入营中而发也。温热之症,外邪与内热相搏,湿热凝滞,自然发斑发疹。有发热一二日便见者,有发热三四日始见者,非因失治而然。

大抵发汗不出,或虽汗不解,胸膈烦闷,呕恶不纳,足冷耳聋,脉沉而伏,或寸关脉躁动,便是斑疹欲出之候,须细诊之。

凡斑疹欲出之际,若得上吐下泻者吉,毒气上下俱出故也。

凡斑红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紫黑为胃烂。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杂蓝斑黑烂者,死也。

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者,易治;脉微足冷,元气虚弱,难治。疹透后,神识宜清,反加昏沉者,难治。

凡温热斑疹,已见阳明少阳新法中。伤寒失表发斑,已见太阴新法中。此更详天时寒暄燥湿,邪在足经手经,气分营分,外感内伤为治,当以温热疫疠兼参之。

【阐释】

宋代许叔微曰:“温毒最重也,故斑疹。”古人每以斑疹并列,但临证斑疹同见者甚少。斑与疹系两种形态,反映不同的病理,吴氏对斑疹形态就做了生动描述:“斑者,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疹者,有颗粒之象,肿而易痒,即痧瘾之属。”邵仙根评曰:“斑发于胃,疹出于肺。伤寒失表失清,邪遏于胃而热蒸成斑,故伤寒证发斑者多,而发疹则仅见也。”指出了斑疹病机之别,当分别论治。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吴氏有云“斑为胃家毒火,疹属脾家湿热,须互参之”,与“疹出于肺”之旨相悖,依编者管见,此句或在论述白㾦或湿疹等症。

此外,吴氏对斑疹的透发前兆、治疗原则、预后判断等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吴氏认为“凡斑疹欲出之际,若得上吐下泻者吉,毒气上下俱出故也”,邵仙根于评注中补充:“斑疹将出之际,上吐下泻,其热毒从吐泻而外出,分消其势,大忌止涩。若出齐后,及将回之时,忌见吐泻,恐其邪陷也。故斑疹吐泻,须辨其先后缓急之势,庶免误治之弊。”对不同时机出现的斑疹吐泻做了详细的说明,避免后学误判。吴氏对温病斑疹的诊察深得要领,结合邵氏评注,对临床颇有助益。

(五)暑证

【原文】

按暑与暍,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暍,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深处,亦有中暑之证者,盖不能无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剂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证,不得以阴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暍,则贻害不浅矣。窃假为辨正,以免后学之惑。

【阐释】

金元时期,医家张洁古提出中暑、中热论后,阴暑的概念初现,发展至明代,张景岳明确“阴暑”之名,阴暑学说影响渐广,同时亦不乏争议。有观点认为“阴暑”不论表证、里证,均属夏月伤寒证,与暑邪无关,且二者寒热迥异,不可混同;另有观点则认为暑为阳邪,从无阴暑之名,吴坤安肯定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夏天炎火之令,铄石流金何阴之有?暑与暍,名异实同,二者皆指夏令炎热之气,感而为病,不必分属。而“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夏月受寒,静而得之”之阴暑,吴氏认为阴暑非暑,乃夏月所受之阴寒,即使阳气素虚之人,每处夏月,阳气尽浮于肌表,其人中阳虚弱,或外受凉风,内伤生冷而病者,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不得以“阴暑”名之。此观点深得晚清医家王士雄赞同。

(六)湿证

【原文】

张司农谓: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症全书济世。窃以为湿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症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湿,着于肌表者,或从雨雾中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体均受,皆当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外受湿邪之治也。如内生之湿,留于脏腑者,乃从饮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腻浓味,及嗜茶汤瓜果之类,皆致内湿。治法不外上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为治。然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又当察其体质阴阳为治。用药之法,当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之品,在所禁用。

【阐释】

吴氏诊治疾病强调湿邪为害,认为湿邪之害“有甚于暑”。湿邪治法不外上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为治。但吴氏认识到不同体质湿邪为患存在差异,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认为当察其体质阴阳为治,此辨体施治的思路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