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吴坤安

一、生平简介

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后侨居吴中,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名医,生卒年不详,据《清史稿》载:“归安吴贞著《伤寒指掌》,亦发明桂案之旨,与瑭相同。”可见其系与吴鞠通同时期的著名医家。

吴氏少时体弱多病,遂究心于医,以求卫生之道。医理深奥,为求甚解,吴氏在反复研求先贤医著的同时,旁索诸家之书,上至《灵枢》《素问》,下至明清医家,无不悉心研读。对于诸家之言,吴氏均能独抒己见:认为方有执之《伤寒论条辨》、喻嘉言之《尚论篇》、柯韵伯之《伤寒来苏集》、王晋三之《绛雪园古方选注》均独出心裁,重开生面;刘完素之《伤寒直格》,每多发明温热之理,但惜杂于正伤寒内,在乎明眼择取;对于周禹载、叶天士、薛生白论治温热,不混于伤寒,则极为赞同,认为“发前人所未发”“得伤寒之肯綮”。方步范《吴贞传》曰:“应世三十年,凡伤寒一证,在经治经,杜传经之渐,无论虚实,数剂辄愈。使病者不伤元气,易于痊复,仁心妙手,造福无量。”

清代中期伤寒、温病两大学术流派出现了相融合的趋势,吴坤安立足伤寒,融合温病,提倡兼收并蓄,为寒温融会医家的代表之一。吴氏有感于南方当时之伤寒多半属于温热,治法与伤寒不侔,故著《伤寒指掌》,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均反映在其中。

《伤寒指掌》为吴氏总结行医三十年辨治外感病临证经验所作,成书于清嘉庆元年(1796),由其弟友石于嘉庆十二年(1807)刊印,此为现存最早版本。《伤寒指掌》刊刻后,又经吴贞的同乡清代医家邵仙根评点,再经何廉臣重订并加按语,刊行于世。何氏出于使后学认清门路,得所遵循,知凡百感症,一病有一病之疗法,不致为“伤寒”二字所囿之旨,将其更名为《感症宝筏》。

综观吴氏此书,即可知其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对前贤经验持审慎的态度。如《金匮要略》中所载“百合病”,吴氏坦言虽“尝留心于此,而遇斯症甚罕,故不敢述”。而他结合自身经验所抒见解,精辟独到,别开径窦,如他在行医过程中体会到六气伤人,以湿为甚,因而提出“暑邪之害甚于寒;湿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并进而提出“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渗泄”的治则,至今对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