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当文豪从写历史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书友

导员给几人找了一间教室,把在场的人全部都拉了进来,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朱琳,她现在在外面焦急的等待着。

学员可以带人进来这件事情放在学校里面一直是可以被允许的,所以也不算违纪的行为,导员再怎么说也不会把她牵扯进来。

而且朱琳是在这里工作的,周二翠是学生,两人只是好友关系。

周二翠见了这场面,反倒冷静下来了,手指了指顾清开口道:“导员你一定要替我们做主啊全都是因为他!”

周二翠眼角强行挤出一点泪痕,看起来一副委屈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顾清主动挑起的事端。

这家伙虽然说起话来大大咧咧,但是非常清楚在这种局面下一定要在导员面前卖惨,才可以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优势。

周二翠这么说导员才注意到了顾清所在的位置,但是这导员琢磨着顾清这一副模样既有点熟悉,又有一点不熟悉说不上来的感觉。

“你是我们学校的吗?”

“他不是!”

导员开口道:“让他本人来说,我这个人只认对错,只要是他有错不管是不是我们学校的,我都会尽可能的帮你!”

“但是要是你无理取闹,浪费了我个人的时间的话,事情的原委我也会往上面说说,你也别说什么我不帮自己人!”

“我是。”

“那你们是因为什么挑起争端的,两个人都好好说说。说真实点,别添油加醋,这件事情目击证人可多了。”

“这个家伙抄袭的我革命伴侣的稿子,他写的是唐朝文,我革命伴侣也写的是唐朝文,而且内容很像。”

导员捏着烟的手停滞了,脸上看起来有一副强行在憋笑的感觉,他是专业人士,经常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

除了特别好笑的事情导员一般都能够强行憋着,当然不包括眼前的这一件事情,文人的事情不在报刊上面搞,搞线下不就是好笑吗。

“你来说。”

“我来医学院找革命伴侣,路上跟她聊了几句,就突然说我的作品抄袭,还特意大声吼叫,到后面就见到你来了。”

导员点了点头,他现在真有一种这一届是他带过的最差一届的感觉,自己班的学生叙述事情都不如别人一个外来人爽快。

“那你写的什么作品啊,要不直接把你的笔名说出来吧,两边都把作品名字报一下。”

“《西安的荔枝》。”

“《唐朝荔枝记》。”

周二翠那个时候喊出来的声音有点沙哑,名字都还没有说清楚,这回的声音清楚了很多才让顾清听清楚了作品的名字。

《唐朝荔枝记》这本作品似乎顾清还没有听过,如果是《燕京文艺》里面的优质作品一定会互相传阅,如果陆元新看到了也会说。

但是事实就是这本作品顾清压根就没听说过,《燕京文艺》还没有复刊多久呢。说白了作品也就那一些,名字总能听得到吧。

该不会是哪个文人墨客为了骗这家伙编出来的小把戏,随便搞了假报纸就说在《燕京文艺》发布了?八十年代的泡妹祖师爷!

“《西安的荔枝》我觉得你不用说笔名了,你是顾清?”导员这才回过神来,怪不得他瞅着这家伙原来也有点眼熟。

原来顾清也跟他有仇啊。

顾清点了点头,发布作品向来都是用的自己的本名,哪怕是新作品他也没搞马甲,毕竟需要一批作品培养读者对史学圈的兴趣。

导员愤愤不平道:“你那个《南明史》我早上才买过,那剧情害得我早饭都快吃不下去了,只想着敲桌子。”

“我感觉那伤痕虽然虽然写的很痛苦,但是远不如你的作品啊,你这小子看着是一个青年本来你以为你应该积极乐观的。”

“没想到你这本作品是纯粹奔着气人来的,写历史要都照着你这么写的话,那怕是没几个人能活得下来了!”

“写历史要都这么写才是好事,不然人们哪能从历史里面吸取到教训!”

顾清写的很气人吗?其实并没有多少,而且他还删减了一些内容,关键并不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而是历史本身就很气人。

这本书完完全全就是按照历史上面来写的,结合了石匮书等明末史学作品。绝对严谨,也没有说哪里少一点,哪里漏一点。

更不可能说出现四亿人口这样的大错漏,也没有把戏剧化只是根据大局做了一些小范围的调整。

主观上面的判断尽可能的减少,当初写这份稿子的时候,为了能把这稿子写得更好。

顾清专门花了一笔钱到了思陵,也就是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捡的陵墓去寻找了一下写作灵感。

导员突然觉得顾清讲的有点道理把手中的香烟点亮,把目光看向了旁边的周二翠,心里面其实大概有数了。

汪曾祺先生还专门推荐过,难不成他老人家也会看走眼,只是爱与导员这个身份还需要询问一下更细节的东西。

窗外的朱琳见到导员这副表情也让他松了一口气,看他这语气好像不怎么想要训斥顾清的样子,反倒有一点书友和作者见面的感觉。

“二翠你革命伴侣的作品是哪里的?”

“《燕京文艺》!”

导员板着点教训道:“首先我觉得这件事情错肯定是在你周二翠身上,咱们支持奖励,但是你奖励也应该拿出证据来。”

“这样大吼大叫现在年轻小姑娘哪有这样的,再一个周二翠我真的认为像顾清这样级别的作家处女座初刊就有这么高销售量。”

“《西安的荔枝》这本作品我已经看完了,如果说有抄袭的话,那我认为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抄袭了史书上面的一句话吧。”

“主角的身份我在一本敦煌写经卷子的末尾名录见到就这一个点,其他的不可能最起码这种对于地图的规划没有人能做得出来。”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是脚踏实地陪主角一起去送过一趟荔枝。里面关于时间的规划,岭南的记忆都有了框架。”

关于荔枝道的路线,首先就是多种史料例如《杂感》清朝的一本小说《岭南荔枝录》,再加上卫星地图三者结合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卫星地图主要以雄鹰国的锁眼卫星为主,技术成像也根本不行,想要打造出这么精细的,简直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