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lí)。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xiá),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刘长卿,字文房,籍贯有宣城、河间、彭城三说。但他从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后世学者推定刘长卿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前后,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最终卒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享年65岁。刘长卿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自称为“五言长城”。传世的《刘随州诗集》共十卷,其中有茶诗一首——《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这首茶诗的体裁,就是他最擅长的五言诗。
这首《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很可能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后,诗人从浙西某县“西上”长安城的途中。这一年,刘长卿大约41岁了。短暂的初仕和长期的贬谪,使得刘长卿的内心百感交集。这种失落的心态,也就成了这首茶诗的写作背景。与此同时,这也是爱茶人理解这首茶诗的切入点。
开篇的两句,可算是感叹。“机事”二字,直译为机巧之事。《庄子·天地篇》中写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由此可见,“机事”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是“存于胸中”可就让人头疼了。“尘网”二字,比喻人世间的种种困扰。诗人不仅为机事所驱遣,而且为尘网所迷困,自然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了。
三四两句,则应是开悟。这首茶诗的写作地点,是陈留惠福寺茶会之上。刘长卿自少年时起,就励志做治国安邦的栋梁。但现实的情况,却远不是少年理想中的样子。惠福寺茶会中的刘长卿,经历了入狱、罢官、贬谪、搁置等一系列挫折。他苦苦追求的理想,已经破碎得一塌糊涂了。这里的“万法”二字是佛家用语,泛指世间一切事物。在茶会之上,刘长卿似有所悟。到底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世间的名利,不过是幻想而已。封侯拜相也好,青史留名也罢,还都不如一碗看得见喝得到的茶汤实际。“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两句,翻译成网络流行用语就是——“神马都是浮云”。
五六两句,表露的是闲情。这里的“高枕”二字,自然取的是“高枕无忧”之意。至于“杖藜”一词,就是以藜做的手杖。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清空闲澹、飘逸隽永的生活趣味,与茶诗开头“机事遣”“尘网迷”等一系列渲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然知道了万法皆幻,又何必执着呢?倒不如享受当下的生活,做一个摆脱机事逃离尘网的闲人。
七八两句,讲述的是茶事。诗人自此一笔宕开,转而描写茶事情景。馥郁芬芳的茶汤,香气清高持久。飘飘荡荡,似乎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刘长卿与陈留当地的好友们,在茶会上品茶谈心,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红轮西坠,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五、六、七、八四句中的用词都颇有禅意。“空花”“诸天”“双林”三个词,显然都是佛家用语。刘长卿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似乎不露半点痕迹。
最后两句,讲的是解脱。这里的“归客”,明显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东溪”是一个象征,泛指归隐的场所。既然已经知道万法皆幻,那何必还要执着于去东溪归隐呢?倒不如,直接归隐在茶汤之中吧。
茶汤,即人生。年少时,只能喝到酸甜苦辣。成年后,才能品出世间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