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集群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一)萌芽期:重大产业政策先试先行,驱动集群初具雏形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年初上海半导体厂正式成立,它是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器件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工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上海在集成电路领域发展强劲,屡创佳绩。1996年3月,上海启动建设909工程(国家发展微电子产业重点工程),华虹NEC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条8英寸(1英寸≈2.54cm)代工生产线,这在当时代表着极高的生产水平;1998年上海诞生了国内第一家集成电路上市公司——上海贝岭。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的不断演进,长三角区域内的半导体产业协同格局已初具雏形,需要较大运营成本投入的制造、封装工厂近年来大部分被布局在江苏、浙江区域,而上海依托人才、金融、信息和综合产业优势,成为集成电路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布局的首选区域。在这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由小变大,吸引了多名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创立了包括展讯通信、锐迪科、澜起科技等在内的一批中国集成电路知名企业。

(二)成长期:促进组织为集群营造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件)的激励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在集群促进组织建设方面,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通过积极调研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起到了产业集群成员“黏合剂”的作用,同时整合集群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了较好的产学研方面的业务合作对接,为形成较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环境和技术创新体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构建了一批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业的开发园区和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硅谷”,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园区集聚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共200多家。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从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和配套设备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临港松江科技城内集聚台积电、新阳半导体材料等十多家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在数据中心研发、软件与服务研发及视觉图形计算机、移动互联平台、闪存方案等领域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

(三)发展期:集群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2018年,国家布局支持集群新建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瞄准集成电路关键共性技术,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行业服务与成果转化能力,着力解决了我国集成电路主流技术的方向选择和可靠技术的来源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构建了产业生态圈,向集群大中小企业提供领先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市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集成电路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平台4个国家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和提供大生产技术转移服务,为集群制造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来源、特色工艺模块、IP核和知识产权支撑,为设备和材料企业提供评估验证,为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实训基地,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从芯片验证分析到整体测试的解决方案等服务,以创新技术与服务模式驱引领集群发展。截至2023年上半年,集群集聚相关企业超过770家,其中规上企业26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本地注册上市企业42家,拥有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等9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