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贸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发展成果就是产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这一新兴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又称世界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相互依存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概括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有关世界事务和国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一种合成。或者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有关世界事务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经济制裁与政治动机、全球经济改革与世界政治趋势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鼻祖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指出:“国家即指政治,市场即指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张建新、王雪婷:《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及其理论启示》,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6年第1期。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从萌芽、分裂到最终确立。关于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早在15世纪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19世纪,亚当·斯密(Adam Smith)、约翰·穆勒(John Mill)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等都曾写过政治经济学相关著作。他们认为,生活中的经济绝不纯粹是“经济”,它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政治过程的后面永远包括经济因素。他们所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是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的互动,如政治与市场、政治斗争与经济变革等现象之间的特殊联系。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纵观世界历史,国际经济背后总有政治因素,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交和战略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与运行决定着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与运行。在重商主义时代,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英国、西班牙、法国、普鲁士、俄国出现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影响,经济领域成为政治冲突的主要舞台。各国的政治追求主要通过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来实现,政治冲突往往表现为经济竞争,各国根据政治需要调节经济关系,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纵观人类社会知识演进的历史脉络,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组合作为两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同时取得进展,从而推动社会科学在整体上不断取得重大进步。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学科和专业逐渐分化、细化,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也分化为政治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20世纪初,与社会管理学中政治与经济相互交叉的现象相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与经济被相互分离和孤立。政治学和经济学按照各自独立的学科发展,讨论各自不同的问题,导致国际关系中一些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共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被分割为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冯绍雷、潘世伟、范军等:《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造成割裂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支配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摒弃重商主义的传统观点,认为政治和经济应属两个彼此独立的学科。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和分配等因素,受自然规则制约,其中存在某种自然和谐,只有在不受政治干预的情况下,才能保持自然和谐;而政治关系由权力和影响构成,不受自然法则制约,极难存在自然和谐。这就是导致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研究被孤立起来的原因。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改变了经济与政治研究彼此孤立的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国际事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随之于1945年12月7日同时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至此,战后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制”正式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国际经济和政治相互依存的趋势。英国著名学者苏珊·斯特兰奇曾深刻地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崛起的原因。她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亲眼目睹了越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下降和严重的石油危机,看到了隐藏在其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变动趋势。80年代的全球性债务危机更是加强了政治经济的互动,世界经济研究和世界政治研究间旧的分界被冲垮。人们逐渐认识到,分析国际关系必须将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近年来,国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没有一个简单的、现成的政治学定理或经济学法则可以就冷战的结束、各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以及第三世界作为一种联合力量的解体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所以,必须通过历史的、全面的、多学科的途径来解释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反映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结合的新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用琼·斯佩罗(Joan Spero)的话来说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Joan Spero.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85, preface.。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形成时期的标志性著作包括: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1970年)、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的《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1975年)、琼·斯佩罗(Joan Spero)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1977年)和丹尼斯·皮雷奇斯(Dennis Pirages)的《国际关系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1978年)。197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德尔伯格(Kindle berger)教授撰写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一书最早涉及这一问题。丹尼斯·皮雷奇斯的著作《国际关系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则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全球经济政治化”的表述,这是美国学者对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国际政治的影响下,越来越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这一现象的第一次高度概括和提炼。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这一阶段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打破国家间的学科界限,进而在国际政治经济与国内政治经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形成了所谓的“全球政治经济学”。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1984年)、戴维·鲍温德(David Baldwin)的《国家的经济手段》(1985年)以及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se)的《贸易国的兴起》(1986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