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2章 重心偏西
若是自己和明军对上,恐怕,后方不稳...
“独家贸易,可以给你们。”
德川秀忠在长久考虑后对明使回道:“但是,明朝也要承诺,不得干预我国内政,只能到日本这边做生意!”
明使听到这承诺,反而有几分遗憾了。
可惜,可惜了名垂青史的机会...
他拄着旌节应道:“可以。”
“大明对日本国内的事,还不感兴趣。”
一场谈判,就在这样相互恐吓、相互试探的氛围中结束。
待签订国书的时候,明军水师靠岸下舰...
德川秀忠这次啊近距离看到明军的新水师。
兵员素质更高,装备更加齐全。
海船、火炮,也都超出他的认知。
这让他认识到,大明这里,也有他需要的东西。
隔日,他便派人朝明使提出了购买火炮的要求。
对这一单生意,明使倒是带着朝廷里的预案。
上一代火炮可以,至于新装备的一代,还不行。
面对明军的又同意又拒绝,德川秀忠还是接受了。
毕竟明军掏出来的上一代火炮,也要比日本现在的先进。
更别说,二手半新的火炮,价格很便宜。
朱由校看着天津水师发过来的战报,明确收获后就放在一边了。
现在能对日本动手的,也就是这些了。
想要更进一步,还是得看大明的发展。
当然,德川秀忠要求的不得参与内政,就是一句笑话。
明面上可以遵守,暗地里当然要悄悄的支持!
明使对德川秀忠的态度,虽说没有得到朱由校的明确支持。
但“畏威而不畏德”的评价,还是在水师出发前,就广为流传的...
朱由校现在对日本的态度,就像是对其他的一些政策,都是埋种子的阶段。
能埋下去就行,埋的好坏,不用太关心。
好有好的用法,坏有坏的用法。
反正朱由校已经打定主意,在有生之年给日本人换个地方住!
后世那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完美地图...
库页岛、日本四岛,可都被囊括其中。
朱由校很是认同那幅地图。
日本的事远在海外,朱由校给了水师、使者很大的自主权。
他在事后知道一下事情发展即可。
他现在正在忙活的,是天启二年的年末考成!
自朱由校登基以来,也有两年半了。
新政的实施也算是度过了最初的阶段!
考成、清丈田亩、边军充实...
各项工作在充足的财政支持,以及多方向泄压下进行的还不错。
今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
该升官的升官,该调职的调职。
吏部、内阁已经拟定了相关人员名单,朱由校这是在根据东厂的一些情报进行核实。
当然,也只是抽查。
大规模的核实肯定是司礼监王安的事。
在这样相互监督的模式下,朱由校要说没有任何一个是不看人情的...
那不可能。
但也是最大程度的规避了官官相护,以政治实绩来论高低!
而至于说贪腐,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做的急事、错事,那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以及廉政司的事情。
他们也是有业绩要求的!
核对完名单,朱由校将邹元标请来。
“阁老,户部那边,今年给京官们准备的年礼怎么样了?”
邹元标知道,皇帝召见他,肯定不是为了这么一点儿小事。
但是,皇帝能主动关心臣下,哪怕知道这事儿不算重要,也要‘感激涕零’的回答。
“启禀陛下,听下面的人说,已经核算好了。”
“每人三两银子的标准。”
“有粮食、香料、鱼获,还有海中的很多珍品!”
“相较于以往,不仅标准提上来了,种类也丰富了不少。”
两句寒暄,让君臣二人的距离拉近不少。
又说笑几句,朱由校开始提起正事:“阁老,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新政推行最好的,在直隶、福建这样的沿海地区。”
“像河南、四川、陕西等内陆地区,有资格提拔的人员,并不多。”
“这是当地阻力过大,还是说,在任的官员不努力?”
皇帝的一刀,砍下来了!
目标,直指吏治问题。
不过还好,邹元标在进宫之前,有类似的准备。
毕竟,国朝的问题在哪里,有识之士们都清楚。
邹元标正了正身形,朝朱由校说道:“回陛下,国朝改革,历来有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陆的传统。”
“沿海的人,靠着大海,更富有冒险精神,对新事物的接受力,也更强!”
“比如万历初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自福建开始的...”
“还有,陛下推行开海,推行大工坊,这些举措都让沿海的百姓得利颇丰。”
“新政在这些地方,也就见效甚快!”
朱由校知道,邹元标说的这些话都是对的。
但也都是‘废话’!
他真正的目的,大概率是为了接下来的方向铺垫。
故,朱由校还有耐心听他说完。
当然,要是没有方向和解决方案,只是用似是而非的道理和稀泥的话...
那朱由校大概率从内阁中再找一个人,比如孙如游,让他对四川等地下手!
改革,是全国的改革!
不是说一个地方轻松,那就加油干。
一个地方困难重重,那就不干了...
若是这样,那大明是只有东半壁?
还是说四川等省的百姓,不是大明之人,没有资格享受政策的福利?
索幸,邹元标没有被现在的成就迷住眼睛。
也没有说,觉得其他几省形势复杂,就先不做了...
他话锋一转,回到朱由校重点提的几个省上面:“河南地处中原,加上前些年治河治灾,如此,才在改革上慢了一步。”
“但河南不会一直慢!”
“臣下一年攻克的核心,就是这里。”
“四川、贵州形势hiatus颇为复杂。”
“播州杨氏之乱,至今仍在各大土司心中留着创伤。”
“他们对我朝政策非常抵触。”
“要想让新政在这两地实行,非强大军力压制不可!”
朱由校点点头。
西南方向,改土归流是既定国策,不会变的!
西南方向,朱由校也一直在为作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