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果妈妈有选择

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山阴路的环境,对于我建立环境归属感而言太容易了。这样的童年过于完美,不真实——你说对了,这只是我童年生活的一个方面。

我也有一些灰色的记忆,它们对我的影响更深远:上小学前,照顾我生活的是奶奶和爸爸。家里少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妈妈。

我两岁时,就和妈妈分开生活了。童年记忆里,我对妈妈的印象并不清晰,记得爸爸有时候会去邮局取从哈尔滨寄来的包裹,里面有我妈给我织的毛衣毛裤、做的棉袄,还有姥姥攒的卷子面、大米、黄豆……那时候粮食紧缺,什么都要凭票,这些都是姥姥、我妈和姨妈舅舅们从嘴里省出来的金贵东西。虽然生活里有妈妈的影子,但这些都不能弥补缺失的母爱。

那个特殊年代,知青返城十分艰难,最后是爷爷放弃了离休干部名额,才给妈妈争取到调回上海的机会。所以,直到小学后,我妈才几经周折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和我妈远隔千里的那几年,正是我们母女彼此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虽然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哈尔滨和妈妈团聚,但每次见面都很生分,刚刚熟络了又要分开。聚聚散散都是折磨,我和妈妈的情感连接无法建立,更不用说相互依恋。

妈妈调回上海后晚上要和我一起睡,我都是熬到半夜偷偷又溜回奶奶的房间。爸爸说,当时我妈很伤心,哭了好一阵。这种无奈的母女关系,长年的分离,并不是我妈妈自己的选择。她怎么会不想和自己孩子一起生活?

在时代的洪流里,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这是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家庭共同的痛!

长大后,我和我妈再也没有长时间分开过。但我们也无法特别亲近,好像彼此之间隔了一层纱。这是我俩的遗憾,所以当时初为人母,我便竭尽全力地避免和孩子分开,甚至有些执念。出差的时候,只要当天能结束工作,再晚我也要赶回家,海陆空交通工具哪个快选哪个;出去旅行,我一定带上孩子;不是万不得已晚饭一定回家吃;夜里先哄孩子们入睡后,再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没赶上和孩子们说晚安,心里就会愧疚。

从事心理学工作后,我反思自己,这种行事风格与我童年缺失母爱有很大关系——有了孩子后,我的潜意识开始做自我内在修复,通过对照顾孩子的执着行为来补偿自己的缺失。因为没有得到,就要百分之百甚至更多地给到孩子,只能多不能少。

但是,由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缺失相关体验,所以对育儿行为掌握不好分寸,有时候是过激的。我先生了解我小时候的经历,他能理解我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爱孩子,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每当我在这些事上钻牛角尖时,他便提醒我放轻松,并鼓励我尝试享受自己独处的时间,不要为了孩子丢了自己。要感谢他当年给我的安慰和建议,让我今天依然可以活出自己。

近些年,我接触了一些有类似亲子关系问题的家庭——有些妈妈刚生完宝宝就要背井离乡,无奈地选择母子分离去异地工作;有的妈妈之前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0—6岁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期,现在遇到了孩子产生严重的青春期问题的情况,家庭动力系统混乱……

妈妈们找不到出路,接受不了现实,也不知如何改变。无论她们的身份地位如何,没有了孩子的陪伴,母亲就像飘零的蒲公英,飞得再高也是离开了根。面对推开她们的孩子,妈妈们的情绪会崩溃,瞬间便跌入谷底。

我知道她们来找我咨询,都想要一剂良药,期待药到病除。可惜,我没有。如果谁说有,那他一定是个骗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的问题如何能一招摆平?成人和孩子都没有经历反思,没有重新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行为没有任何改变,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改变是个痛苦的过程,从有勇气面对现实开始,从放弃对那剂良药的幻想开始。自我反省,提高认知,改变以往的习惯性思维,这是父母成长的必经之路。

先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并用纸笔记录下答案:

你能原谅自己曾经错过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机吗?

你能正视你和孩子现在的关系吗?

你能匹配得上你孩子的思想吗?

你能接受孩子是个独立的人,并尊重他吗?

你能有耐心面对并接受暂时解决不了的亲子问题吗?

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认知吗?

你愿意学习吗?

……

当年我妈是别无选择,今天的妈妈们,你们可以鼓起勇气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吗?

如果你和孩子错过了0—6岁这个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现在又想改善和孩子的关系,那就从当下开始,从自己着手。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彼此的关系也会改善。

如果你的孩子正好处在0—6岁——越小越好——恭喜你,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建立让人一生受益的良好亲子关系。千万别错失良机,亲子关系绝不该在你创造完人生辉煌后才去建立。

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亲密关系,需要感官、感受、感觉的满足。0—6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孩子需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一个桌上吃饭,在妈妈怀里撒娇,感受妈妈和爸爸的温暖、呵护。

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让儿童有归属感,同时会产生“镜像效应”,使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进行自我修正。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加上真实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的打磨。其中,0—3岁是儿童和母亲建立依恋关系格外重要的时期,与儿童之后建立自信、认同自我、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等有直接关系。

“在敏感期间,儿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推动,刺激他对周围环境的不同物体产生兴趣。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力量就是对环境的爱。它并不是一种情绪上的刺激,而是一种知性的欲望或爱,促使儿童去看、去听、去发展。”教育家、蒙特梭利教育法创始人玛利亚·蒙特梭利女士如此认为。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会让父母成为受益者。亲子关系良好的孩子,自信、勇于挑战、有边界意识、情绪稳定;亲子关系良好的成人,也能从关系中获得支持,儿童能激励成人更好地履行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妈妈更温柔,爸爸更强大。

因果不虚,只要你付出,就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