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变:震撼西方并塑造现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哥伦布的计划

由于大家对这类航行兴趣高涨,一直到15世纪80年代哥伦布还在从事航海工作。1478年他为热那亚一家实力雄厚的蔗糖贸易联盟“百人团”(Centurione)做代理人,曾冒着强风驶入马德拉群岛东端。蔗糖业利润丰厚(并且行情看涨),这也是这段时间他经常航行到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的原因。但哥伦布还去了更远的地方:1482—1484年在前往葡萄牙最新的贸易基地“圣乔治矿山”(São Jorge da Mina)时,他曾感受过几内亚沿岸闷热潮湿的天气,此行应该是为了象牙、黄金和奴隶交易。交易量逐年增加,商人金融家和葡萄牙王室获得的回报也不断增加。就在大西洋开放、钱财流动之际,哥伦布伺机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娶了葡萄牙的一位没落贵族女子菲利帕·莫尼斯·佩雷斯特雷洛为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取名迭戈,日后儿子就成了他的培养重点,哥伦布期望有朝一日子承父业。

15世纪80年代中期,哥伦布开始制订后来让他一举成名的计划。经验让他成了大西洋航行的专家。这些实际而又来之不易的知识是买不来的,此外,哥伦布还潜心学习了不少地理学和制图学的理论。新兴的印刷术对他的教育起了根本作用,它的普及使得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自学者也能获取高深的知识。他反复研读的著作都是印刷书籍,而不是早先的标准手抄本;这些来自勒芬、安特卫普、塞维利亚和威尼斯的书纷纷出现在哥伦布的小图书室里。

地理学,不论是实用的还是理论的,在哥伦布参与的早期大西洋世界中都是被广泛讨论和写作的话题。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总有一批有学问的谋士随侍左右。托勒密等人的地理学古籍是人们在了解这方面基本知识时的必读书,哥伦布对它们亦了如指掌。新书他也不放过,特别是法国红衣主教皮埃尔·戴利在1 5世纪初创作的《世界宝鉴》(Imago Mundi)。他不但仔细研读,而且还像学生那样做旁注。他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游记》有大约366个注,涉及从爪哇的香料、日本的珍珠到蒙古可汗训练猎鹰的设备,不一而足。哥伦布阅读书籍并不特别挑拣,但确实让他在实用技术之外获得了不少有用信息。[22]

前面提到的红衣主教皮埃尔·戴利可以说是对哥伦布的教育影响最大的一位作者。但直接导致哥伦布犯下大错的也是他,他让哥伦布误以为地球远比其实际体积要小。这一根本“认知”更因为当时佛罗伦萨的宇宙学家保罗·达尔·波佐·托斯卡内利的遐想而加强。托斯卡内利曾进一步辩称地球很小,大西洋也没那么宽。哥伦布对托斯卡内利并不陌生,因为后者曾于1474年写信给葡萄牙国王阐述过自己的观点。必须说明的是,尽管哥伦布的阅读习惯的确是对书籍不特别挑拣,但当时相信托斯卡内利观点的并不是只有哥伦布。不少在当时最知名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学家都跟他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没有人比他为这个错误付出的代价更大。[23]

15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哥伦布开始了向西进入大西洋航行的游说工作。他日后总说他对此行一向信心满满,凭他超群的智力,计划的细节早已成竹在胸。事实显然不是这么回事。他远航的目的地或许如他事后所说,就是印度,但也可能有其他目标:对跖地(Antipodes),人们一直假设存在的地球背面与欧亚大陆相对的大陆;他的目标也可能是其他像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那样的大西洋群岛,这两处的开发已经让葡萄牙王室和热那亚蔗糖商人的财富大增,而哥伦布又曾担任过后者的代理人。

不过,为了推行他的计划,他需要先拿到王室的许可。伊比利亚的王室——葡萄牙的若昂二世,或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伊莎贝拉和斐迪南——是最有希望给他许可的两个王室。